昨天,杭州的四牌楼防空洞里人声鼎沸,凉意阵阵,还不时传来一阵阵笑声和喝彩声。杭州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曲艺培训班(小热昏)的学员们义务来为纳凉避暑的市民表演小热昏、说唱等杭州本土曲艺。
原来,昨天是杭州防空洞历史上一个重要日子:自从2003年8月3日在夏季高温缺电背景下,杭州市人防办(民防局)开全国之先河,首创“让洞于民,避暑纳凉”活动以来,到昨天,在杭州防空洞纳凉人次超百万。据初步测算,节电300万余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99万余吨,活动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低碳效应。
经过8年发展,“让洞于民,避暑纳凉”活动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纳凉设施条件也逐年得到改善。如今,“低温”、“凉快”不再是吸引市民前来纳凉的唯一因素,防空洞内良好的硬件设施、周到热情的纳凉服务、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和贴近现实的志愿者活动,都成为重要吸引力。
经过8年发展,杭州市避暑纳凉点的环境条件、软硬件设施设备等,与以往有很大变化:塑料小板凳变成了固定桌椅,单一的大众纳凉区变成了集老年专区、演艺影视区、公益活动区和大众开放区于一体的综合性纳凉休闲平台……目前,各避暑纳凉点基本达到通风、通信、通水、通有线、通排污和部分通网络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