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不起眼的小厂,存在了16年,日渐危险。为什么我们总要等出了事才发现它的不妥。这件事故的背后,是安检程序上的质疑,记者带着三个问题探求真相。
问题一:囤积19种危险化工品,如何能够不为人知?
程序上看,化工企业从申办开始,实行的就是报批制度。用不用危险化工品自行申报。如果用到,就必须到安检部门去备案。当时,“合祥”报批是没有危险的“印染助剂”,就划归为普通企业注册程序了。就这样“合祥”将自己的小厂偷偷划入了“普通企业”。
其实,在整个过程中,安监部门也是有过监督的,不过监督方式是发放安全生产基本情况调查表。其中有好几项涉及到生产原料的危险性,如“生产范围是否属于危险化工品”、“经营使用哪几类危险化工品”、“储存地点与方式”。
很遗憾,调出1998年的调查表,合祥化工厂登记的都是“否”。
“这种就是属于非常恶劣的瞒报事实真相”,吴坤说。但另一个现实情况是安监部门也没有能力去核实每一家厂的真实情况。
问题二:它如何能够进到危险化工品,需不需要审核?
既然是危险化工品,那么买卖过程也不会像普通商品那般随意,按照我国相关规定,危险化工品在买卖过程中,卖方要审核买方是否具有生产经营危险化工品的资格。
可惜,这种审核责任被交到了商品流通渠道的上下游企业自己手里。
合祥的货源就来自河南一些不正规小厂。在利益驱动下,大家都跟做普通生意一样简便操作。
问题三:为什么它不愿意申报?
自从合祥出事以来,大家都在摇头,如果当合祥开始涉足危险化工品的时候,它能主动申报,安监部门就会将之备案,然后定期培训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告诉他怎么存放,怎么使用,那么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为什么合祥不愿意做?
难道是因为费用?吴坤说,申报、备案、培训都是免费的,不涉及到费用,包括在税收等方面也没有任何影响。
难道是因为怕麻烦?兴许有一点。吴坤说根据他们的调查,安全意识差是一方面,似乎还有一点,合祥生产的是印染助剂,是不断有工艺变化的,如果备案的话,是必须将进了哪几种危险化工品都一一上报的,它有“配方保密”的考虑。
一个区域的安监工作人员只有十来人,有时候涉及的企业却有成百上千家,而其他部门如消防等即便进入企业也未必能完全清楚那些化工品外包装上的代码,因此,在申报制度主导下,漏洞是显而易见的。
目前,拱墅区对辖区企业正在全面排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