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21日讯昨天,侯相如父子因为多家媒体报道一下备受关注。以家教为业的他表示,他会在儿子上学期间陪他度过一个适应期,同时希望以他的理念带一些孩子。他也给很多媒体他自己写的《给中国教育界的公开挑战书》,其中提到要带100个孩子,与“体制内”孩子进行10年后成果pk。
“我也关注你们省里开‘私塾’的袁鸿林。”侯相如说,“我和袁鸿林有一点很大的不同,他带孩子,不向家长做任何(有关高考成绩的)承诺,我会。”
侯相如的《挑战书》究竟能被多少人接受?昨天,记者邀请了一批身份特殊的嘉宾,对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度探讨,他们是省内将私塾“产业化”运做的袁鸿林、《家庭教育》杂志社社长沈明革、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棣云以及杭州本塘为孩子开“私塾”的家长许女士(应本人要求隐去姓名)等。
本塘私塾代表袁鸿林
搞承诺,我觉得偏激了
2004年,拥有北大硕士和南开博士学历的袁鸿林将自己5岁的女儿袁小逸留在家中培养,成为浙江本土最受关注的“私塾”父亲。袁鸿林认为这套教育模式可以向其他孩子推广,如今大有“产业化”趋势,在浙江金华地区,他名下相继开办了英语双语班、婴幼儿潜能开发中心、教育辅导中心等。
就侯相如的想法,记者也采访了袁鸿林,他对记者的问题大致作了以下答复:
他开设的班以带孩子为主,他认为教育女儿的经验是可以普及的,只要合乎教育规律的共性。
私塾教育,就应该突围“应试”模式。所以袁鸿林表示不会对家长作任何承诺,教育本身就不应该作承诺,教育不是产品,“我本身就反对应试,怎么可能去对家长作以高考成绩衡量孩子培养成功与否的承诺呢?”
不过袁鸿林不反对有志同道合者:“你主流社会可以搞应试,但不能不允许别的教育形式存在,模式多元,才能有见地有比较。”“不过即便是在‘私塾’这个‘圈子’里,也有不同的意见,我个人认为,纯粹读‘经’、以背为主、目标单一的‘私塾’没意思;二是纯粹为应试服务,教授应试技巧的,那是应试教育的帮凶,孩子付出的代价很大,造成的伤害也很大。”
本塘“私塾”学生家长许女士
经验可以分享,手段不能复制
在保证匿名的情况下,杭州的许女士答应了采访,她和她的丈夫从去年开始,正式让9岁的女儿露露(化名)离开了学校,在家里教她,因为女儿觉得学校的知识“吃不饱”。离开学校的另一个理由是, “孩子的童年时期环境还是纯洁一点好,有助培养她正确的判断能力。”许女士说,如今很多小学生会把“洗洗更健康”这样的广告语当成流行问候语。
如今露露平均3天就能看掉一本英文原著,弹一手好琴,父亲还负责教数学等科目,打乱小学课本上的知识结构。
不过她不赞成侯老师的“100个孩子”计划,也不赞成“产业化”。“来向我们取经、要我们培养孩子的家长也很多,但我都和他们说得很明白,手段无法复制,经验可以分享。”
许女士也表示不会对女儿作应试目标的要求:人最重要的是生活幸福,他们希望女儿将来朝着这样一个目标去。中国高考,绝对不参加。如果女儿找到自己喜欢的发展方向,家里会支持。“退一万步,她教英语总可以。”“社会上讲的‘成功感’和我们说的‘幸福感’,不是一个概念。”
至于孩子的社交问题和伙伴问题,她表示,孩子上芭蕾班网球班,伙伴很多。家长做事也都尽量让孩子参与或者观察,在美国上暑期班时,没有融不进集体的迹象。
《家庭教育》杂志社社长沈明革
99.9%的家长做不到
沈明革表示,如今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孩子应该怎么样去教育,各有一套说辞。“如果家长可以做好‘私塾教育’,我并不反对家长做这种尝试,但是对于社会来说,我个人觉得不该倡导。”
就这个15岁孩子的情况来看,他认为99.9%的国内家长做不到这种“私塾教育”。
现在的社会帮助成年人思维定势,一样事物,非好即坏——根据孩子的情况来独立思考的家长很少,理性去看待每种教育模式的家长很少,走两种极端:觉得学校好,就什么都听学校的,觉得学校差,就想把学校教育彻底摒弃。
学校教育的确存在不足,但“私塾教育”的孩子也存在缺陷,比如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包括遭遇挫折,解决人际纠纷的能力,这些过程在“私塾教育”中很难体验。
其次,“私塾教育”中还缺少激励的体制,有时竞争的群体会给予孩子更好地激励。虽然说现在网络很发达,孩子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但是通过生活实践交往中得到的信息就会缺失。同伴交往、处理矛盾等能力还是要通过学校教育这个有利途径。
高考决胜负的标准就错了
“如果说这位父亲要宣扬自己的教育理念,我赞成他分享,他在家庭教育当中,必定有做得好的地方。但一味把智力发展作为教育成功的衡量标准,而缺失孩子的心理发展衡量标准,这是不对的。”朱棣云说。
同时她担心,孩子毕竟只有15岁,并没有到可以下定论的时候,父亲的高调,把孩子也带到聚光灯下,可能会给孩子千斤压力。如果孩子受太多关注,意味着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稍有闪失,可能就会被放大。而且孩子即将进入同学平均年龄大他3岁的大学,适应环境会是个巨大挑战。15岁正处于青春期早期,有其特定的心理发展目标,和18岁的大学生是不一样的。“我不知道这位父亲是否忽略了这样一点,他的孩子可能会‘少年老成’,因为父亲是他生活中主要的伙伴,但成年人伙伴无论如何有‘童心’,和少年伙伴终归是不一样的。”
朱棣云表示,很多私塾教育模式小有成就者,都急于向社会推广他们的做法,这位父亲在《挑战书》里还把10年之后的高考成绩当成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这个标准本身就是错的,这与他否定应试是自相矛盾的。“每个孩子不一样,父亲因为从小和儿子在一起,因此能制定出非常适合儿子的教学方法,但当面对众多别人的孩子,同一套方法就未必行得通。”通讯员 汤晓燕 徐寅超 记者 杨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