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8月21日讯 不久前,浙江尖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收到了万向集团旗下“通联创投”首笔1.4亿元的入股资金,用于太阳能光伏扩产计划。面对风投公司抛来的“绣球”,尖山光电公司信心满满:3年内将斥资50亿元,跻身全国光伏产业第一方阵。
这是海宁市发展太阳能产业的一个生动事例。以光热、光伏为主的海宁太阳能产业近几年来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年均增幅80%以上,今年上半年实现产值52.8亿元,明年有望超过皮革成为第一大产业。
海宁“逐日”脚步不停歇。早在两年前,该市就出台了太阳能产业发展专项规划,随后多次开出政策“小灶”。光伏产业和太阳能整机技改补助比一般产业高出2.5个百分点,企业参加欧美等地质量认证,最高可补助50万元……强大的政策引导力,促使企业见“光”而动。
海宁市委书记沈利农告诉记者,通过谋转型、促调整,太阳能产业不断提升、拓展,正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海宁太阳能热水器生产起步早,有整机和配件生产企业900多家,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技术力量薄弱。为此,海宁实施了“引狼计划”,从山东引进了“桑乐”、“力诺”等龙头企业。一时间,海宁企业坐不住了,纷纷扩大生产、改进工艺,并制订了联盟标准。据统计,今年以来,海宁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投资1.82亿元,同比增长64%。
“我们一年可拉动当地5亿多元的销售。”在浙江桑乐数字化太阳能有限公司,总经理冯磊告诉记者,他们已与海宁36家企业合作,除了水箱外,其余上百种配件都由这些企业提供。(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为确保配件质量,“桑乐”派出20多位质检员轮番到相关企业蹲点,帮助改进生产工艺。在“桑乐”帮助下,浙江申豪光能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改进镀膜时间等生产工艺,生产的真空管热能吸收率远高于国家标准,每根比普通管贵2.7元,重庆等地厂家抢着订货,上半年公司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4% 。
光伏产业领域产业链整合大戏正在拉开。继去年江西晶科能源公司并购海宁太阳谷能源应用科技有限公司后,今年6月浙江尖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吸收合并了威仕达、宇太、久太等3家企业,从而形成了一条从拉棒、切片、电池到组件都有生产的完整产业链。“这是变过去的独奏为现在的大合唱。”公司副总经理李永红算了笔经济账:合并后,不仅大大降低了采购、运输等环节的生产成本,企业的市场灵敏度也得到提高。太阳能电池片的生产周期仅需7天,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公司的发展底气更足了,打算从单晶硅向多晶硅领域延伸,一个300兆瓦的电池片生产项目正在前期准备中。
上下游企业抱团,使海宁的光伏产业发展前景更加光明。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该市规模以上光伏企业实现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5倍,增幅位居各大行业之首。记者 王国锋 陆永林 海宁日报记者 许恒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