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8月21日讯 雷阵雨来临前,天气依然酷热。
  今年的高考录取通知书迎来了最后一个投递高峰。今天,记者跟随杭州市邮政局保俶路投递组的专车,亲历了16封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投递全过程。
    
        
            |  | 
        
            | 找不到投递位置,投递员王红良在询问社区保安。 | 
    
  下午2时30分:天目山路272号投递组
  16封高考录取通知书送到组长吴锡军手上时,已是下午2时30分。
  工作间里,电风扇呼呼地吹着,吴锡军走进走出,核对姓名、地址,一一录入电脑,再分派人员奔赴各小区。
  “九莲新村,文三路单行,进不去,要走学院路,第二电影制片厂,走教工路……”吴锡军一边分信,一边自言自语。
  “怎么不看地图?”我插嘴问道,“浪费时间,地图都装在脑子里了。”吴锡军边说,边示意我跟着往外走。
  邮政车的门一打开,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人一坐进去,只感到座位一阵滚烫。
  下午2时57分:九莲新村14幢
  “前面老年食堂边上就是九莲新村14幢,车子开不进去。快,我们走进去。”
  话音刚落,投递员王红良已冲了出去,一路小跑拐进了楼道。
  “跑这么快啊。”我来不及反应,赶紧跟了上去。
  “我们平时就是这样走路的,可能有点快,赶时间啊!”王红良说。
  胡同学的家在4楼。上楼时,王红良一步迈两三个台阶。等我紧赶慢赶爬到4楼时,他已经敲开了门,叫胡同学的父亲在签字了。
  在门口,我看到王红良的上衣印出了点点汗水。
  下午3时06分:第二电影制片厂
  电影制片厂比较偏僻,坐落在小区的角落。传达室看门大伯一看是送通知书的,赶紧拉了凳子,热情地招呼坐下喝口水,投递员吴锡军边打手机边说:“谢谢,不用了,赶时间!”
  问起吴锡军干这一行有几年了,他说,寒来暑往,15年了。
  “送高考通知书起码还有专车开。平时,我们都是骑自行车送报纸的,在大马路上,站着不动都要冒汗,从东骑到西,那才叫辛苦。”
  因为要跟着跑,我的衣服很快也湿透了,但一上车,还没等干,又奔往下一个点了。再看王红良时,跑在前面的他衣服已不知湿了多少次,似乎就没干过。
  下午3时21分:测绘院宿舍
  我们一路小跑进门时,树下乘凉的大伯大妈纷纷扭头,“跑什么呀,出什么事了?”“送通知书的。”“哦,那是得快点……”
  2楼。敲了两遍门,没人答应,最后,一位邻居出来说,“好像家里人都出去了,要么转交一下吧?”王红良说,“不行的,通知书必须得本人或直系亲属签收。”
  无奈,王红良又打了考生家长电话,约好第二天再来送。
  吴锡军说,今年第一批通知书下来时,有一位考生只写了家里地址,没留电话,他早晚两趟上门,直到连续跑了三天,还是没找到人。
  “录取通知书不能随便退信,后来我们辗转找到了物业,查到了考生家长的电话号码,最后还是把信送到了。”
  吴锡军说,碰到这些情况,他们通常就留一张通知单,告知来过了,然后晚上再来一趟。
  下午4时10分:翠苑五区
  又是4楼。闷热的走廊里,敲门一直没有人应。
  王红良早已全身湿透,豆大的汗珠一颗颗滴到了地上。
  打电话,只听到屋里电话响,也没人接。
  “家里没人,只能再来一趟了。”王红良留下了一张便条后,快速冲下了楼。
  “你这一下午都是这样跑步前进的啊!”我忍不住感叹,王红良笑笑说,“习惯了,一天都不知道要爬多少级楼梯。”
  到下午5时左右,16封信全部送完。
  “还算顺利。今年最多的一个下午,送78封信,一直忙到晚上8点也顾不上吃饭。”吴锡军说,早就习惯不能按时回家吃饭了,家里人也还理解。
  吴锡军说,因为还有4封信没送到,他打算晚上再上门一趟,如果还是没人,第二天一早8点前再上门,“赶在人家上班前,再去碰碰运气,无论如何也要把信早点送到考生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