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宁波8月22日电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今天宁波继续晴热,最高温度34至35℃。上午9时,记者走进鄞州人民医院急救中心,跟随急诊内科医生刘勇开始一天的忙碌。
天热惹的祸
9时至10时,医生刘勇接诊了3位病人。19岁的小袁,急性肠胃炎;58岁的史大妈,头晕发作;21岁的小刘,尿痛一周。看似全然不同的病症,刘勇却判定,“这些都跟高温有关”。
天热,人体抵抗力下降。青年人喜欢熬夜,空调打得很低,贪图凉快吃冷饮,都为急性肠胃炎的爆发提供了“便利”。加之高温环境中,食物尤其是海鲜容易腐坏,急诊室里的病人,上吐下泻的为数不少。
一个小时后,史大妈拿着CT片再次出现在急诊室,“没啥大问题,只是脑供血不足”,医生给她开了点活血针,解释说,空调间温度与户外相差悬殊,血管过度收缩或扩张,会导致头晕。
上午这段时间,是急诊室里难得的空闲期。一般而言,普通门诊休息时段,比如早上七八时、中午、晚饭后至前半夜,是急诊室里最忙碌的时候。
刘勇的同事沈杨,一上班就接诊了一位“高温病”患者。天气太热,这位26岁的小伙,一天喝了5瓶冰红茶,今天早上忽然手足发麻,不能行走。检查结果出来,是低钾血症。
“比较胖的人,出汗多,电解质丢失多,容易引发‘高温病’。”急诊医生提醒大家,“天热,含糖饮料要少喝,最好喝点淡盐水。”
人情有冷暖
10时左右,120急救车呼啸驶入院内。84岁的张秀珍老人在儿子护送下,躺在抢救室5号床。今天早上,老年公寓的护工发现老太太没了知觉,赶紧通知家人。
高温时节,是老人不容易迈过的一道坎。午饭时分,记者细数抢救室的8张病床,老人占了一大半。隔壁的4号床,躺着73岁的陈老汉。午休时分,两位老人的子女跟记者聊起家常。
陈老汉的小女儿说,因父亲户口在台州,平时看病费用由子女们分摊,从来没有二话。“老爸身体不好,平时都喝粥,昨天庆祝生日,在饭店吃得太多,今天凌晨开始上吐下泻,打针后烧还没有完全退。”原来,陈老汉经历的是甜蜜的尴尬。
下午2时许,77岁急诊病人李香的儿子和媳妇分别来找医生,要求让老人出院。刘勇仔细看了看颅部CT片子,指着片子上黑影部分说:“这些有可能是脑部堵塞的淤血,但目前CT成像还不明显,最好住院观察几天。”见病人家属还是坚持让老太太出院,刘勇就让其儿子在病历上签了字。
但愿人长久
近14时,昨夜接诊过的腹泻病人又来复诊,刘勇给她量体温、做了腹部挤压检查,续开了一天的盐水。病人家属好奇地问:“医生,你不用休息的么?”
昨天是周六,刘勇的工作时间是从晚上6时到次日凌晨1时。稍事休息后,今天的上班时间从9时到下午3时,中饭和同事轮流吃,没有午休。到15时半,早该下班的刘勇仍被病人围个水泄不通。
跟接班的同事把抢救室里8位病人的病情一一交待后,刘勇才有空隙计算今天的病人数。30多个,是平均水平。最高纪录是在晚上6时至次日凌晨1时创下的,共接诊110多个病人。
换下工作服、摘下口罩的刘勇,此时略显疲惫。担任“助理医师”、跟在医生身后忙前跑后的我,早已腰酸腿疼。
的确,这一天与我想象的惊心动魄差距不小,原本关于急诊室的印象来自诸如港剧《妙手仁心》中的急救场面,每个病人身后都有一个典型的社会故事。然而此刻,我却如此希望身边的人都能健康平安,祈望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