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至升、叶季廉,两名80多岁高龄的老人,在资助贫困学生的道路上整整走了十年。10余万元的资助款,91名受助的学子,十年来,夫妻俩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到了这些渴望读书的孩子身上。而今,这份爱正代代相传,爱心的接力在祖孙三代人中坚定传递。
看着这些资助的孩子进了大学,两位老人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记者 吴前 摄
陈至升写的12个大字: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报国之情激发重教情结
陈至升是地地道道的革命前辈,1947年参加解放军,参加过著名的淮海战役、孟良崮战役,上过无数次前线。
“我从13岁开始就给地下工作者送情报,一直到16岁参加了人民解放军。”陈至升说,自己原本姓孙,家在山东的敌战区,如果被查出自己参加了解放军,全家都有危险,于是在参军时改姓陈了。
多年的战争经历带给老人的不仅是光荣的历史,还有无尽的遗憾。“多少次啊,去的时候一百多号人,回来只剩下不到十个,想起战友们我就心酸。”
陈至升老伴叶季廉说,几十年来,丈夫经常念叨起逝去的战友,每次总说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正是这样的经历,让陈至升倍加感恩现在的生活。“那些牺牲的战友,付出了青春和生命,却没能过上一天好日子。我现在过上了这么好的生活,自然要为我们的国家尽一份力。”老人说,他们这一辈人对国家对生活怀着不一样的感激之情,渴望国家富强的心愿比谁都强烈。“百年大计,教育为先,一定要让孩子们念好书。”说出这句话时,陈至升的眼中迸发出革命者的光彩。
如果说丈夫陈至升对教育的感悟来源于对革命历史的缅怀,那么老伴叶季廉则是在家人的感染下激发了重教的感情。
“我爸爸、哥哥、儿子、儿媳妇都是教师,家里一直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老人笑着说,虽然自己是个医生,但从小到大都生活在教师的人群中,对于教育自然格外尊重。
完成儿子未尽的心愿
希望祖国富强的心愿和教师世家的影响,让两位老人的心头燃起了帮助贫困学生的火苗。然而,真正影响老人坚定地走上助学之路的,却是一名教师。他就是两位老人的儿子,已经去世十年的优秀教师——孙丕恒。
2000年,年仅36岁的孙丕恒因患肺癌病重离世。这位全国优秀辅导员、浙江省第四届十大优秀青年,获奖无数的教育工作者,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创办一个助学基金,帮助贫困的孩子继续求学。“1998年,他给远在美国的舅舅写信,说明了创办助学基金的想法。他舅舅很支持,还寄来了1万美金,可没想到资金刚到,丕恒就患重病了,第二年,他带着无尽的遗憾走了。”说到这,叶季廉的眼里泛起泪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也许世间再无言语可以形容。
儿子走了,叶季廉就想到把一万美金退还给哥哥。可是没想到,专程从美国赶回来的嫂子鼓励她,助学金的事情一定不能放弃。“嫂子对我说,已经捐出的钱我们不会收回去,丕恒走了,你们二老完全有能力把这件事情继续做下去。”
在嫂子的鼓励下,两位老人擦去悲伤的泪水,遵循儿子的遗愿,开始着手创办助学基金。就连刚刚经历丧夫之痛的儿媳妇也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老人将儿子生病期间所有的慰问金与抚恤金全部集合起来,再加上原先的一万美金,凑齐了12万元人民币。这便是孙丕恒助学基金。两位古稀老人用坚定地信仰,从儿子手中接过了爱的火种。
卖掉房子填补资金空缺
2001年,在龙泉一中的会议室里,举行了孙丕恒助学基金的第一次助学金发放仪式。两位老人带着满腔的热情,给14个刚刚踏进高中校门的孩子带来了每人300元的助学金。其后的四年时间,助学基金每年发放的金额越来越大,资助的孩子也越来越多。
虽然每年都有十几位孩子受助,但老人总想着,怎样让助学基金发挥最大的效用。“国家建设需要高等人才,要让贫苦的孩子也能念得起大学。”陈至升说,正是在这样的想法推动之下,从2005年开始,助学基金帮助的对象从高中生变成了大学生。
自那时开始,每年高考结束之后,便是两位老人最忙的时候。夫妻俩总是第一时间来到龙泉市关工委和团市委,查看求助的贫困学生资料。再从其中挑选出两名品学兼优的孩子,与其结对。每一次寻找结对目标,每一次与孩子交谈,每一次助学金的发放,两位老人都亲力亲为。
相比起资助高中生,资助大学生所需要的资金要多得多。每年新资助两个孩子,每个孩子4000元,这对于原本不多的孙丕恒助学基金来说,着实有些紧张。到2007年,原本只有12万元的基金就只剩下了6万元,两位老人开始忧心,基金还能撑多久,自己还能帮助多少个孩子?
“这件事情既然开始做了,我们就想着一定要坚持下去,绝对不能中断。”为了这一个坚定的信念,两位老人一商量,当即决定卖掉自己的老房子!于是,几个月之后,老人将卖房子所得的14万元大多投入到助学基金中,暂时缓解了资金难题。
风雨熄不灭爱的火种
天有不测风云,几年前的一个决定,让两位老人至今仍懊悔不已。
虽然卖掉房子的10万元暂时缓解了助学基金的困难,但由于资金数额不大,银行储蓄的利息又比较低,助学金每年拿出去的钱都相当于在吃老本,基金到底能撑到什么时候,仍然是个未知数。
为了让基金增值,两位老人进行了一项投资,没想到却血本无归。真是祸不单行,此时,两位老人又接连生病住院。去年,陈至升甚至一度生命垂危。面对着几乎空空如也的基金账户,又经受了病痛的折磨,但两位老人却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
老人先从自己的工资里把钱省下来,继续助学之路。2008年,救助的学生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一名。如今又是三年过去了,老人一共从工资里拿出了3.6万元,资助了7个孩子。
今年,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录取的毛叶凌霄和叶静两名孩子,又在老人的帮助下即将跨进大学的校门。助学金就在上个星期刚刚发放。记者在叶季廉的工资存折上看到,最后一个取款记录中,显示老人的工资余额是202元。
在奉献中收获爱与尊敬
虽然龙泉的夏天闷热无比,但在二老的屋子里,找不到一台空调。陈至升穿着的短袖衬衫已经泛黄,叶季廉笑着与记者开玩笑说,这件衬衫怕是比你的年纪还大了。
在二老的省吃俭用与努力坚持之下,孙丕恒助学基金走过了十年。这十年当中,陈至升和叶季廉奉献了全部的爱心,也得到了无数的爱与尊敬。
去年,一名曾经受过老人帮助的女孩郑小燕大学毕业,叶季廉鼓励一直热爱读书的她继续考研,并且愿意承担所有的费用。而郑小燕却对叶季廉说:“奶奶,你们太辛苦了,我不能再看着你们为了我操心,等我以后赚了钱,再供自己念书。”说起这些贫穷却善良坚强的孩子,老人的眼里泛起了涟漪。
“每年假期,孩子们都会回来看我们二老,叫我叶奶奶,叫他陈爷爷。”说到这,叶季廉开怀大笑。她说,每次孩子们来探望,自己总要准备一桌菜留孩子们吃饭,可热闹了。每年过节,还给大三之前的孩子每人包300元的压岁钱,鼓励他们努力学习。面对慈爱的老人,许多孩子感激得当场流泪,而陈至升却总是对他们说:帮助你们,我得到的财富比你们还要多。看你们能学成报效祖国,奉献社会,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安慰。
两位老人的爱心不仅感动了受帮助的孩子,同时也感染了自己的儿孙。从第一次发放助学金起,老人就带着自己的孙子一起参加仪式。如今,长大成人的孙子去年刚刚大学毕业,就正式加入到了助学的队伍中来。叶季廉说,自己从儿子手中接过了助学的火炬,终究要向年轻人传递,家人的支持,让自己越来越坚定。
在两位老人的带领下,这支爱的接力棒,正在这个充满信仰的家族中不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