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01日讯 据《青年时报》报道自从2006年6月首批银行代客境外理财资格获批以来,国内银行QDII(以下简称QD)产品亏损者居多。
继外资银行去年8月的部分QD到期以来,今年的8-9月份,3年前第一批出海的银行系QD即将迎来第一个到期兑付高峰。大多数银行表示可对持有客户提供免费延期。
“灾难性的投资”业绩持续低迷
黄先生是某银行的一位贵宾客户。由于曾经投资过香港H股,在2007年市场狂吹QD风时,一向投资经验丰富的他也动了心思,认购投资了港股以及A股的代客境外理财产品。期限三年。
而这只黄先生全家寄予厚望的海外基金,却在2008-2009年的金融海啸惨遭腰斩。从最初认购的50万元跌到只剩下不足24万元。
眼看着今年9月份就要到期,无奈的黄先生听取了银行的建议,打算到期后选择继续延期持有。希望这样可以减少一部分损失。
记者了解后发现,的确如黄先生所说,当年大多数银行纷纷发行了不同类型的QD,数量客观。
“买的人排着长龙,还没开门就在门口等。”回忆起当年购买时的狂热,黄先生表示当时“太冲动了” 。
根据普益财富数据显示,截至8月26日,中资银行的39款QD理财产品的单位净值均大于0.5元,其中累计收益率为正的仅有5款。
即将在今年到期的12款QD产品中,截至8月26日的累计收益率均为负数,浮亏幅度最小的为-14.15%,有10款产品浮亏幅度均超过-20%,浮亏幅度最大的为-43.18%。
“一场灾难性的投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知名股份制银行浙江省分行行长表示,“亏损幅度都在三成以上。”
QD业绩的集体低迷,除了金融危机是导致海外各类市场不振的原因,国内金融机构缺乏控制风险的结构设计也是重要因素。
兑付高峰将到来银行严阵以待
事实上,QD亏损所带来的相关负面影响并不是新鲜事。
早在2009年8月,两年期满,各大外资银行杭州分行一部分QD到期。认购者大多为2007年第一批购买的客户。
去年8月,外资银行方面提供给客户可立即赎回或继续延期持有两个选择。选择赎回的客户按照相应价位,多多少少都要承受一些亏损。
而选择转换的客户,就不需要任何手续费,可继续延续持有期,时间不限,可随时赎回。
经过多方努力,记者找到了一位叫做王萧华的客户。2007年8月,他在庆春路某外资银行购买了初始净值为20万元的QD,去年8月到期。尽管银行方建议王先生继续持有,以免造成必然损失,他还是坚持选择了立即赎回。
“实在是怕了,我亏了12万。”王先生对记者无奈地表示,“万一继续放在手里跌了怎么办?我还是宁愿割肉出场。”
据悉,继去年开始的外资银行到期高峰后,近日以来,杭州各大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纷纷迎来QD到期的高峰。
前日,记者从其中一家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负责人处了解到,针对仍处于浮亏状况即将到期的QD产品,银行考虑将该产品延期,银行就具体条款以及延期方式正与客户进行充分沟通。
“几乎连休息日都没有了,整个银行如临大敌。”记者在某商业银行工作的朋友小肖对记者抱怨,“银行最怕客户投诉,可是亏损面太大,投诉是难以避免的。”
市场依旧不平稳呼吁理性对待
“很难单纯地对投资者说买还是卖,无论哪家机构,这么评判肯定是草率的而且不负责任的。”杭州某知名第三方金融机构注册金融理财师方芳对记者解释说,“决定海外基金上涨的因素是:投资境外的产品价格和品种以及人民币汇率。”
据了解,2010年以来,全球股市进入调整期,A股一路下跌甚至跌破2700点。从2010年主要指数表现来看,中国市场不但表现不佳,而且远远低于新兴市场和金砖四国的平均涨幅,排名倒数。就连深受债务危机打击的欧洲,表现也好于中国。
“现在要去买QD,进行抄底的客户不少,需要提醒的是,并不是低位抄底肯定能赚钱。市场依然不稳,风险依旧很大。”方芳对记者说。“认购产品之前一定要看清风险程度是不是符合自己的承受能力。”
记者从杭州各家银行了解到,尽管具体政策各家银行不同,然而对待持有QD到期的客户,银行都会谨慎对待,会由客户经理逐个致电,和客户一起寻找最佳弥补方案,例如免费申请延期,或者是转换成其他理财产品。
封晔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