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9月8日讯 近期,省金融办发布最新数据称,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累计贷款已超过1000亿元。
截至今年5月底,浙江省正式开业运营的小额贷款公司有117家,贷款余额226.57亿元,已累计发放贷款9.6万笔,累计贷款1003.31亿元,其中纯农业贷款和100万元以下贷款累计发放545亿元,占比达54.34%。这组数据表明,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已成为中小企业新的资金“输血”通道。不过,这看似光鲜的成绩单背后,却有喜有忧。
喜:市场需求旺盛
“现在,我们连赚到的利息都贷出去了。近期就会把资本金增加到4亿元。”近日,杭州一家小额贷款公司的老总这样说。
“贷款的确更好放了,但风险隐患也在加大。”宁海县华信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顾问娄传申表示。
实际上,因为需求旺盛,今年以来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比去年略有上升。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平均年利率为17.18%。
因此,浙江省民间资本对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热情高涨。截至今年5月底,浙江省审核通过并正式开业运营的117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总额达187.46亿元。
忧:发展瓶颈待突破
目前,曾备受追捧的小额贷款公司正集体遭遇“成长的烦恼”。一方面,由于税费负担较重、融资比例过小、资金额度划分不合理等诸多因素制约,使浙江省多数小额贷款公司感觉“很差钱”,资金回报率也比预期偏低,而股东们起初最为看重的金融牌照愿景,现在看来则有些渺茫。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目前的小额贷款公司以工商企业之形,行金融机构之实的尴尬境地,注定了其只能在银行与民间借贷的“夹缝”中生存。
另一方面,尽管发放贷款很容易,但小额贷款公司管理起账户资金来,并不容易。原因是,小额贷款公司以企业身份从事金融活动、不被纳入央行支付结算系统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至今仍然存在。
央行、银监会《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中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向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且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
对小额贷款公司深有研究的娄传申认为,在实际操作中,上述规定会遇到两个问题。首先是从银行融入的资金的利率问题。由于小额贷款公司是企业,从银行融入的资金,在银行看来是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但在小额贷款公司看来是“拆入资金。”一个要按照央行的基准利率,一个要按照同业拆借利率,这两者的矛盾如何平衡?另外,小额贷款公司在银行的存款,目前按照企业存款利率。但某小额贷款公司负责人认为,应当按照同业存款利率计算。
其次,小额贷款公司融入资金头寸调度问题。假如某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从某银行融入5000万元。而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是逐笔发放的。如果银行的5000万元融入资金到了还款日期,但小额贷款公司放出的5000万元贷款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全部收回。小额贷款公司必须要到另一家银行拆借资金才能归还已到期的5000万元。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某一时点突破“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的规定。
娄传申还表示,除了政策因素,小额贷款公司自身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多为房地产或制造业企业,没有金融从业经验。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处于“似企业而非一般企业,似金融机构却非正式金融机构”的境地,虽然,各地在筹建时,对其经理人选和员工的金融从业资历和专业知识等方面,也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客观上由于金融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小额贷款公司的从业人员来自一般企业层面的较为普遍。同时,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地处县级以下,且属尚未定型的全新行业,缺乏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参差不齐。因而,提高员工素质,开展对员工的金融专业知识以及金融职业道德、职业责任和职业纪律的教育与培训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