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13日讯本月16日温州博物馆将展出弘一法师120件墨迹,这批文物是弘一法师高足刘质平先生次子刘雪阳于2000年捐赠给平湖,并为平湖李叔同纪念馆永久收藏的。昨天上午,79岁的刘雪阳先生在温州博物馆向记者讲述了其父和弘一法师之间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谊。刘雪阳先生说,其父刘质平生前曾用八个字总结他与弘一法师的师生情,那就是“名虽师生,情胜父子”。
出家前最放不下的是弟子学业
刘雪阳说,父亲刘质平出生于浙江海宁,自小家境贫寒。1912年,刘质平在位于杭州的浙江第一师范求学时,遇到在这所学校执教的老师李叔同(弘一法师出家前的原名),刘质平的勤奋和好学深得李叔同的喜爱,师生间情谊日深。
温州博物馆本次展出的弘一法师120件墨迹,包括弘一法师写给刘质平的信札104张。刘雪阳说最让他感动的是1918年夏天李叔同给远在日本求学的刘质平的一封信。写这封信的时候,李叔同已经准备出家,他在信里提到,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刘质平。原来,刘质平去日本留学是李叔同资助的,当时刘质平还未毕业,李叔同想借1000块银元帮助他完成学业。李叔同在信中表示,如果借不到钱,他愿意再工作一段时间,等筹齐这笔钱后再出家。恩师为出家已放下了家庭和事业,但还牵挂弟子学业,刘质平很受感动,为了不拖累老师,他毅然回到了祖国。
孔祥熙50根大金条买不走十六幅屏条
120件墨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弘一法师赠给刘质平的十六幅屏条《佛说阿弥陀佛经》,此屏条为楷书,字字精严静妙,全文加上63字款跋共1936字。十六幅屏条是弘一法师篇幅最大、文字最多、耗时最长的一篇作品,也是平湖李叔同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刘雪阳介绍,十六幅屏条是弘一法师于1932年为纪念父亲诞生120周年在浙江镇海伏龙寺所写的一篇作品。当时刘质平在上海美术专科艺术学校任艺术教育系主任,暑假期间到老师那里帮忙。十六幅屏条是弘一法师在16天里所作,每天上午写一幅。书写时,刘质平在边上为老师磨墨,为了防止外人干扰,弘一法师要关上门窗,常常一幅字写好,全身的衣服里外都被汗水湿透了。
1946年,刘质平从温州转到上海发展。一天,他在宁波同乡会馆里展出自己收藏的弘一法师生前墨迹,国民党政要孔祥熙得知后,想以50根大金条的价格买下弘一法师的十六幅屏条。刘雪阳说,那时在上海50根大金条可以买下带花园的洋房,但他父亲不为所动,一家人依然挤在亲戚家的一间亭子间里。
家产可以不要,生命可以舍弃,恩师墨宝不能有丝毫损毁
刘质平自1915年开始保存老师给他的信件,直到1942年弘一法师圆寂,共100多封。他还把所有的信件交给苏州的装裱名家一一裱好,用特制的樟木箱精心保存。
刘雪阳说,父亲一生全身心投入做两件事:一是继承李叔同先生开创的中国现代艺术师范教育事业;二是保护恩师墨宝,家产可以不要,生命可以舍弃,但恩师墨宝不能有丝毫损毁。
1937年,海宁遭日机轰炸,刘质平在上海工作,闻讯后回乡带全家出逃,途中他放弃家中值钱的财物,而将恩师的墨宝全部携带身边。刘质平一家在金华一村庄避难时,村子遇日寇突然袭击,当时刘质平和家人空手跑进山里。因放心不下留在居住地的恩师墨宝,次日凌晨他冒着生命危险,只身返回居住地,当时屋内一片狼藉,老师的书件散落于地,其中一页纸上还留有日本兵的皮鞋印,刘质平冒险将老师的墨宝带出,所幸途中未遇日军。文革期间,刘质平多次被红卫兵挂牌批斗,抄家、关牛棚,他宁受非人折磨,也从未放弃保护恩师墨宝。1980年,弘一法师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展出了刘质平收藏的保存完好的弘一法师墨迹,与会文化界人士纷纷称之为奇迹。 据温州都市报记者蓝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