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资料图片
浙江在线09月15日讯
[编者按]
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大家都以为,美国是2008年那场危机的最大受害者。一年后,我们发现,其实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更深。无论是资本,还是经济实体,在对未来经济“上”还是“下”的满腹狐疑中,战战兢兢。
已隔两年。
先是听到学界“经济二次探底可能性不大”,后又听到来自内需、外贸的一个个向好数据……
人是健忘的。两年前,当听到某某老板卷款潜逃的消息时,人们的本能反应总是震惊。现在,当债主不在门外候着,当企业账上的流动资金明显增加时,我们会以为危机已远了,好日子又回来了。
危机真的远离了?
最近,早报记者选取了十多家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猝然倒下的浙江企业进行回访,发现高速扩张、大量民间借贷,是他们最终陷入败局的关键原因。而这些问题,还在当下部分企业的发展中“潜伏”。
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一直在关注这些失败企业的发展。他表示:金融危机期间一些浙江企业破产倒闭案例的发生,使得浙商所向披靡的常胜将军形象有所改变。实证研究表明,企业主的自然人风险因素往往是民营企业安全链的第一环和终极内因。而提升核心自然人素质,保持决策质量的稳定性是浙商企业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保证。
企业灵魂人物,是成败关键。
所以,今天我们重现危机中的“最后一刻”,不是为了叙述,而是为了思考。
不该止步的思考。
样本:金乌集团
-金融危机最后一刻:
2008年6月,曾拿下迪拜500个商铺的义乌金乌集团董事长张政建失踪,留下近3亿元银行贷款及13.7亿元民间借贷。
-近况:
倒闭后,部分资产易主。
-回访:
时隔两年,记者发现,询问到的金乌集团联系方式均已注销。
浙江娇丽袜业制衣有限公司是“金乌”起步的本业,主攻欧美市场。2007年,娇丽袜业销售额超过1亿元。
“其主攻中高端市场的山图服饰(注:曾在杭州延安路胜利剧院旁开过专营店),在中东销路很好,每年都有几百万美元的订单。”方女士曾经是金乌集团的文秘,刚进公司3个月,便遭遇公司倒闭,只好另找工作。她说,当时是听说金乌集团待遇不错才去的。
金乌集团的倒闭,更多是因为张政建的大举扩张,从而陷入民间高利贷的深渊。从2006年开始,金乌集团的民间借贷规模开始增加,月息从最早的2~3分,到超过6分,中间仅仅隔了不到两年。而期间,金乌集团连续投资上亿元的五星级酒店以及某大型旅游项目,让公司的资金链越发紧张。
一位义乌老板在谈到金乌集团倒闭事件时告诉记者,“借高利贷的企业很容易死掉,民间借贷往往是为了暂时渡过资金上的难关。而为了争取银行贷款,还必须在公司账目上掩盖民间借贷的进入。银行如果发觉企业有民间借贷,往往会加速抽离资金,此时企业就很容易陷入资金链断裂,最终走向倒闭。但是民间借贷的发生又很容易停不了手,拆东墙补西墙。像金乌集团这样两年内产生如此大金额的民间借贷,同时又盲目扩张,企业撑不下去是必然的结果。”
董事长张政建失踪后,义乌相关部门成立了“风险企业有关问题处理领导小组”处理金乌集团的问题,最后由大陈镇镇政府出资420万元,安置了金乌集团剩余的420余名员工。
“金乌投资的五星级酒店,去年年底也有了新的主人。”当地人透露,这个位于市中心的五星级酒店,今年重新装修后刚投入运转。
样本:中港房产
-金融危机最后一刻:
2008年10月,金华50强民企之一的中港房产公司高层集体失踪,欠债达2亿元。这是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首个成规模的房产公司高层集体失踪事件。
-近况:
部门房产项目还在继续运作。
-回访:
2008年5月,中港集团刚成为金华市建筑业重点扶持培育企业。
金华中港浅水湾楼盘一度是金华江景房的样板之作。而记者了解到,到目前为止,还有中港浅水湾的业主没有拿到房产证。“主要是二期和三期的,现在四期也在继续开卖,但是之前留下的阴影还是挥之不去的。”金华一私企老板告诉记者,身边就有朋友是中港的业主,还没有拿到房产证。
当时,据传,该集团董事长丁庆平携妻子厉鸥(也是公司的法人代表)卷巨款潜逃加拿大,其他高管也集体“蒸发”。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开发商曾一房多卖,以迅速回笼资金。
金华市婺城区当时也成立了中港问题处置工作小组负责处理。
据当时的资料显示,丁庆平不止房产一项产业,不过均以建筑为主,出现最后的情况,是因为资不抵债。其中,以公司名义向民间借贷的资金约9000多万元。而他的银行贷款债台高达2亿元。还有一个重大原因是为金乌集团所累。中港房产是金华金乌集团最大的担保方之一,金乌集团董事长张政建失踪后,中港房产受到牵连的资金不在少数。
在这起事件中,又有民间借贷的身影。中港房产正是在这样的泥淖中,随着金乌集团的倒下而崩塌。而民间借贷在企业发展中起的作用,值得深思。
●浙商败鉴
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
过于追求规模和速度埋下祸根
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在考察了美国现代工商企业形成的历史后,论述了企业经由“雇主的企业—企业家的企业—经理的企业”的演进历程。在浙商群体中,这三类企业同时存在着,现阶段上规模民营企业多数属于第二类,即钱德勒所称的企业家的企业。
快速扩张、盲目多元化、胡乱投资往往是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也是诱发企业危机的通病。而企业外延性扩张偏好背后的决策冲动,既包括经营性诉求,因为大企业具有外部性资源聚集优势,包括社会资源和银行融资等,也包括社会和人文性动机,因为“做大”是很多企业家的目标理想。
调查显示,“较大的规模和靠前的排名”是现阶段民营企业主提高社会地位的首选途径。因此,求大求快求排名成为许多企业主的优先选项,“面子害死人”的悲剧由此而来。
●同类案例
温州霸力集团的败局分析:
从鞋业跨界采矿业
导致资金出险
位于温州鹿城区的霸力路,依旧车水马龙。曾被当地誉为“鞋王”的温州霸力集团,却已从这条商业街消失,甚至坊间也少有谈及。只有这条以企业命名的道路,隐约留有它曾经的辉煌印记。
据相关企业人员回忆,2009年停产当天下午,霸力集团门口停了三四十辆车,很多是同类企业赶来挖人的。当时,正值制造企业“用工荒”,霸力集团有不少熟练技工,招了直接可以用,简直是块宝。
据介绍,霸力集团与红蜻蜓、奥康一样,都属于温州上世纪的老牌知名企业,与后两者相比,霸力集团是最早获得“中国鞋王”称号的当地鞋企,然而,后两者如今依旧保持行业龙头地位,而曾属“明星企业”的霸力却已悄然消失。
2009年8月16日,霸力集团宣布停产,并向法院申请了破产。而据企业其他人士透露,企业创始人、董事长王跃进早在一周前已离境前往澳大利亚。
据温州制鞋行业人士透露,王跃进之前已很少亲自打理霸力鞋业,其重心都放在广西贺州的采矿业上,这也成了霸力鞋业发生资金问题,最终被迫停产的导火索。
霸力集团停产事件发生后,温州市鹿城区双屿镇政府部门和行业商会,于当天迅速进驻企业,处理职工工资发放等事项,稳定情绪。
昨天,记者从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了解到,霸力集团经过破产重组,如今大部分资产已被一家服装企业收购。该协会表示,“霸力”品牌归属目前还不清楚,而协会直到目前,仍未接到霸力鞋业正式的退会申请。
宁波中纬公司的败局分析:
出资结构先天不足
资金链紧张
2008年4月,宁波当地报纸还报道过《中纬积电研发成功移动信息系统“中国芯”》,然而到当年7月,这家企业已基本结束运营,并很快进入破产拍卖程序。如今,就算是在宁波北仑,也很少有人记得那里有过“中纬”这样一家企业。记者向北仑区工商局查这个企业的情况,被告知它早就不存在了。
中纬的全称是中纬积体电路(宁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2月,曾被视为浙江半导体产业的希望工程。
记者了解到,“中纬”的破产与2007年我国内地半导体产业连续多起投资失败案有“异曲同工”之处——资金链紧张。宁波保税区分析报告中提到,“中纬”等公司出资结构先天不足,资金链紧张,原因是注册时多以进口设备充资,货币出资很少,虽合法律规定,但造成出资结构先天缺陷,导致流动资金不足,加上其他风险,企业多资不抵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