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15日讯有人为了住更大的房子奔波,有人为了开更好的车子忙碌,有人为了孩子上更好的学校心忧。却有谁能想象,有这样一对父子,白天在下水沟寻硬币,晚上睡三轮车。下一顿饭,下一个“家”,他们随遇而安。
“实践”出来的谋生之路
昨晚8点不到,刚下过雨,市区斜西街上的居民楼里大多灯火通明。此时,正是一家人围在一起看电视聊天的幸福时光。
而在市区觉海寺西边一个刚能遮雨的小弄堂里,有对老父幼子也在谈笑着。
弄堂黑乎乎的,连路都看不清,暗角落里停着一辆三轮车,父子俩静静坐在车上。父亲身材瘦削,胡子拉碴,满脸风霜;儿子皮肤黝黑,不合身的衣裤已脏得不像样。
车上没有什么物件,只铺了一层硬板纸,这就是他们的“家”。这里,显然也是蚊子的地盘,就记者到达的几分钟里,已经被蚊子围攻得很“好看”了。
男人盘腿坐着,开始讲述他特殊的人生故事。
他叫顾龙江,今年53岁,老家湖州长兴。曾经的家,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也平静。然而噩梦相继到来,大女儿出车祸去世,妻子生下儿子后也撒手而去。只剩下当时已是不惑之年的顾龙江,和刚满6个月的儿子小云飞。
说起自己寻硬币的经历,老顾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我做这个18年了,从硬币刚开始流通我就做了。那时我还在工地上做工,一次去菜市场,掉了两个硬币到下水沟里,捞了半天没捞着,就拿个吸铁石去吸,没想到却吸出了五六块钱。当时我就想,专门搞这个倒不错。”
老顾拿出一根长竹竿,一端固定着一叠吸铁石。一角、五角和一元的硬币往上放,它都能吸起来。这就是他的“吃饭家伙”,老顾每天靠着它,从城市的下水沟里吸起人们遗落的硬币。
“行业竞争”中艰难维持
没想到,顾龙江这个“创新”行业,“生意”是越做越不错。“以前一天能有200多元,在上海的时候,只要一天工作8个小时,起码有300块钱。我曾经去过一个菜场,那下面的两条沟里,居然有一万多块钱,那时的日子还是挺好过的。”
就这样,老顾骑着一辆三轮车,带着年幼的儿子,走过了江苏、安徽和浙江的许多城市。“现在这辆三轮车,已经是第八辆了。”说
着,老顾小心地拿出几枚特殊的硬币,竟然是港币、美币和牙买加币等外币。这是老顾珍藏已久的“宝贝”:“我不换的,我要给小孩留做纪念。”
然而,自从上了一次电视后,有很多像老顾一样生活艰难的人,也纷纷加入“城市拾币人”的队伍中来。老顾的“生意”很快一落千丈,甚至到了无法糊口的地步。
老顾要在江浙皖三省的城市轮流转,几乎成了这一片的活地图。老顾以前就来过嘉兴,5天前,老顾带着儿子再次来到嘉兴,但这边的“行业竞争”也很激烈。“今天我去余新,一整天只弄到27块。”父子俩经常连饭也吃不饱,附近的好心人看着他们可怜,有时也会给他们送些吃的。老顾说到这里,便难掩心酸:“实在没吃的,我们会到旁边寺庙里要点吃的,我哪怕不喝水,也要给小孩吃饱。”
没上过学靠读报识字
老顾的儿子小云飞今年已13岁,从没上过学。谈话间,小云飞圆溜溜的双眼“咕噜噜”转个不停,一直看着记者在采访本上写字。每次记者一停笔,他就央求着:“给我看看你写的字!”但他每次拿过采访本仔细“研究”之后,都会满怀遗憾地说:“字太小,我看不懂。”
“他眼睛不好,但是喜欢看报纸,周末的时候拿着报纸去找一些老人和小孩,一个个去问是什么字,现在一张报纸上的新闻,他能看懂三分之一。”说起儿子喜欢读报的事,老顾显得又愧疚又骄傲,“我没文化,也没让他读书,这一点很惭愧。他喜欢看报纸,我就算什么都不吃,也每天给他买报纸。每次来嘉兴,我天天都给他买《南湖晚报》。”
老顾说话间,小云飞拿出了最新的两期晚报,“今天的报纸还没看完,好多字不认识,周末去问人。”
再过8天,老顾打算去一趟桐乡,然后再到苏州去。但是,下一站,其实老顾也不知道在哪里。他只是略微一笑:“等到冬天,我们还会来嘉兴的。”
据南湖晚报 鲁英 叶丰收 沈勤 盛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