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位初到杭州的朋友发帖问,为什么城北一角集中了所有以省内主要城市命名的道路?这背后抑或隐含着契合杭州城市个性的考量?而像丽水路、绍兴路这样的名称,它们是否和丽水、绍兴有关联?
命名确实有规则:体现省会城市中心地位
沿运河往北,穿过登云路口就是丽水路,到运河人家旁东拐有条小巷,是宁波路。穿出这条长约300米的宁波路,又是和丽水路平行的金华路。继续北行,就看见新昌路、衢州街、温州路……走下去还有湖州街、台州路、舟山路——杭州城北一角,简直就是全省城市大聚会。不过,这些路中只有绍兴路算是交通干道,其中宁波路和嘉兴路还是不足两三百米长的背街小巷,并且丝毫看不出和借以命名的城市有某种关联。
记者搜集了一些材料,发现杭州地名命名规则有这么一条:为体现省会城市的中心地位,可借用浙江其他市的地名命名。这一说法得到了杭州市地名办的确认。如此,位于拱墅区的湖州街、金华路、丽水路、温州路、台州路、绍兴路等,正是属于这类命名原则。并且,这一命名原则并不只是局限于城北,甚至借用的名字也不限于省内主要城市,还有一些路以省内的县命名,如昌化路、龙游路等,甚至还有以乡、镇、村来命名的。
此前,相传还有位老家安吉县孝丰镇狮虎桥村的网友发帖惊呼,他在杭州逛街时发现,武林路上竟有名为安吉路、孝丰路、狮虎桥路的小巷!该网友称,他坚信这决不会只是巧合。
这种规则并非当代才有
然而另一个问题又随之产生,为何这些以省内主要城市命名的道路全都集中在城北,并且那里不是城市中心?
市地名办的回答是,这种命名法有历史渊源。早在上世纪30年代,当时的民国政府就在城北拱宸桥附近、以省内三个主要城市命名了三条道路。只不过因为当时的城北区域远没有现在大,此后一直到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大规模的拓展,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2000年初。
正是由于传统的延续,随着城北区域拓展,省内主要城市名称陆续被借用到了城北道路上,到2003年前后,除杭州外的10个省内主要城市名称已尽数亮相城北。
哪三条路是这其中最早得到命名的?年代久远,地名办的工作人员一时也答不上来。查询杭州地名系统得知,其中较早命名的路应该是金华路、台州路、丽水路,1964年。而其他如温州路、宁波路、嘉兴路等,大多命名于2002-2003年之间,仅湖州街命名于1998年,而那也是一条早些年存在的老路,原名湖州路,是一条仅百来米的小巷,如今一再拓宽后,仅保留了当年的其中一小段,也就是湖州东街。
不过,这些路和省内城市并没有任何实质性联系。
杭州至少有五种地名命名方法
借用省内城市命名,只是杭州若干种地名命名规则之一。此外,至少还有四种命名方法:
最直白的无非是取起点和终点地名的首字合在一起,这类道路多在拱墅区和西湖区,如留祥路即留下到祥符,石祥路即石桥到祥符,拱康路即拱宸桥到康桥,古翠路即古荡到翠苑……在网友们看来,这种命名法“最没创意但还算中听”。分别杭州贯穿东西和南北的重要交通干道天目山路和莫干山路,其命名或也可归入这一类。
一种有趣的说法是,天目山和莫干山虽然都不在杭州,但沿这两条路都可以到达那两个地方。
看起来比这更没创意的,就是以当地单位或自然景观命名,前者在上世纪50年代被命名的街道中最常见。城西是杭州最早的“大学城”,道路的名字记录下了这里曾经的书香:文一路、文二路、文三路,学院路因浙江科技学院在此得名;教工路因大学教职工宿舍集中地得名,还有体育场路、省府路、邮电路、杭印路、机场路……
另一种命名法则带着更为浓重的时代印记:延安路、中山路、建国路、解放路……其中,解放路为纪念杭州解放而命名,带有强烈政治色彩。在钱塘江边的复兴路,则是取自“复兴中华”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