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伪劣农资销毁现场。
浙江在线09月21日讯现在,当农民们走进瑞安市大大小小的农资店时,看到的,不再是过去脏、乱、散、陋的旧形象,而是整洁的店面、统一的货架、完整的台账,还有规范的制度,尤其是门面上的农资店身份证招牌,让人眼前一亮。
从2008年开始,浙江省农业系统对全省1.9万家小农资店进行整治和规范。到目前为止,全省不仅有98%以上的小农资店达到规范化标准,还创设了农资身份证管理、农资信用分类管理、农资产品准入管理等制度,农资监管长效机制不断建立完善。
农药肥料
统统有了“身份证”
从去年开始,农民到瑞安市飞云镇马道村雪弟农资连锁店购买农资商品时就会发现,所买的种子、农药、肥料等商品的外包装上,都多了一种号码为“3303810143”(33代表浙江,03代表温州市,81代表瑞安市,0143代表该农资店的编号)的代码标识标价签。这个代码标识标价签,就是瑞安市在小农资整治与规范中推行的“农资身份证制度”,每个农资店有一个唯一代码,出售的农资商品包装上贴上代码的标价标识签,凡出现农资质量问题便有据可查。
近年来,由于农资商品质量问题或误导消费引起的农业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受害农民因没有索取销售凭证、缺乏证据而得不到赔偿。农资身份证作为溯源凭据,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售出的农资商品,由标价机打出价格信息,连同农资单位身份代码,贴于农资包装袋的规定位置,为每件农资产品定位。
入围“放心农资店”
生意增一成
温岭市地处浙东南沿海,农业农艺技术发达,农资需求旺盛,但小农资行业一度存在经营环境较差、秩序较乱的现象。
当地农业部门制定完善小农资整规标准,提出A、B、C三类农资店建设规范,对应不同经营能力和经营规模的农资店,实行农资信用分类管理制度,对入围的统一授予“放心农资店”称号,并由财政资金给予500-1500元不等的奖励。经过两年时间,全市小农资企业247家,实现整规247家,整规率达到100%。
温岭市塘下农资店负责人王森连说,通过整治规范后,他家的店容店貌焕然一新,店里通风整洁,没有农药异味,去年自己的店被评为“放心农资店”,生意明显提高了一成,而且还成了村里男女老少闲暇午后聚集的场所,经营氛围比起之前大不相同。
“三无”农资被赶出市场
2008年,宁波市江北区农业部门开始推行农资商品准入制度,对进入本行政区域的农资产品统一输入“农资商品准入系统”信息平台,并在销售时统一使用农资商品准入查验卡,通过网、卡并用,有效杜绝了“三无”农资产品流入市场。
今年开始,浙江省农业部门着手建立农资监管信息化系统,在绍兴市马山镇、斗门镇的蔬菜基地(现代农业精品示范园区)和粮食功能区,开展农资实名购销体系和实时监管平台建设。
农资店的经营者通过电脑网络与监管平台联结,实时上传经营的商品相关信息,包括商品种类、批号、数量、来源、去向等,同时获取农资监管信息;监管部门通过网络,对假劣农资进行及时预警;农资消费者通过实名登陆在监管平台上获取农资商品的信息,根据农资监管部门的消费预警,正确购买、使用农资商品。
98%以上小农资店
达到规范化标准
通过整规,浙江省已有18912家小农资店完成整治工作,达到小农资整治规范化标准,整规完成率达98.5%。农资市场秩序不断规范有序,农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分散在广大农村的小农资店变化明显,改变了“脏、乱、差”现象,为农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整规后的小农资店均明码标价,农资产品价格一目了然,并专门开辟农资信息和技术服务黑板报,出售农资做到管卖、管用、管效果。
同时,全省农资连锁经营快速发展,目前已有较大规模的农资连锁企业136家,连锁店5570家,连锁店已占小农资总数的32.5%。记者 金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