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丽水9月23日讯 在海拔1000多米的鹰岩峰上,远望另一座山,本来就是风景,何况山上还有个整年云雾缭绕的村庄。转水村,就坐落在庆元县龙溪乡最高山峰上。这个地处云端的村庄,经过一个晚上的想象和发酵,我们不想再等了。第二天一早,我们迎着小雨,向这个村庄出发。
安静的村庄
40多分钟后,车停在一条断头路上。
驻村干部吴祖兰开玩笑说,这个地方是城乡公交的终点站,不过班车基本没来过,村民下山喜欢走原来的山路;这里也是停车场,所有的车开到这里都要停下来,因为没路了;这里更是村里的风水地,水杉就是村里的风水林。当年造这条水泥路,村民担心施工时会伤着这些树,大家就在树上捆上稻草,还用门板挡在树的前面,挡住滚落的土石。
吴祖兰说,这里的村民很爱树,他们只砍自己种的果树,从来不砍山上的树木。
这,我们相信,因为眼前就是遍山葱茏,满目翠绿。
在村里的石子小道上,我们经过一户户人家的门口,看到的是一把把生锈的锁和门口过膝的杂草。走了四五分钟,我们只听到雨中的脚步声,整个村子安静得连一声狗叫也没有。
为什么会这么安静?我们忍不住问小吴。她告诉我们,现在村里没一个小孩,全村67户人家,206人,多数在外地打工,家中有人的只有13户27人,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整个村就像一个敬老院,只有过年的时候,村里才会出现年轻人的身影。
两家的心病
走进挂着2号门牌的房子,这里是吴昌森和吴孝方两户的家。堂前堆着一堆毛竹枝条,一位妇女正在摘枝头的叶子,4位老人坐着聊天,58岁的吴昌森在做刷锅用的竹刷子,比我们手中的笔稍长的竹片放到嘴里,咬着,头往后仰,竹片从篾刀下一分为二,像撕下来的一层纸,接着再撕一层,剖成竹丝的一头,捆扎起来就是一把竹刷子,拿到集市上每把可以卖四五元。吴昌森一天能做二三十把。
吴昌森告诉我们,这东西村里人都会做,他做两把是给自家用的,从来不拿去卖钱,他只喜欢种地。
吴昌森的两个儿子在外地打工。他说,十多年了,没见拿回来一分钱,还不如他在家种地,五六亩田,一年出产五六千元。这时,旁边的妇女开玩笑说:“你儿子赚钱是想留着自己娶媳妇用的。”
说话的妇女是对门吴孝方的妻子,她儿子吴传灿是上一届的村委会主任,28岁时上任后,发动留守村民种茶叶,自己买炒茶机学炒茶,最后给村民卖茶叶,连续干了6年,但没成功,到了34岁,连媳妇也没娶上。3年前,他辞职去县城打工,到现在也没成家。
70岁的吴孝方叹气说:“错过年龄了,对象很难找了。”他从口袋里拿出手机号码给我们,让我们帮忙给找找。
山上的坚守
那天,27位老人除了两位到山下走亲戚,我们都一一走访了。
老人们的手机里,都有子女的手机号码和110、120以及乡政府的电话号码,这些都是子女事先帮他们设置好的,电话费是子女给他们充进去的。尽管这样,手机在老人手里只剩一个功能:接听。村里月话费最多的是20元。
73岁的吴孝礼,17岁时去福建种香菇,他说在外面转了这么多年,还是自己家里好。老人们说,年轻的时候,他们也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爱在外面跑,现在更爱自己的家了,喜欢种地当农民了。
对于下山去,到城里和子女们一起住,他们都说不想,虽然知道城市有城市的好。但是,他们喜欢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子。
79岁的吴成禄是现任村主任吴孝康的父亲,他告诉我们,自己有6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在外面,为家里能有个接他班的,硬把大儿子从外面叫回来,和他一起种地。他提高嗓门说:“别看我79岁了,我力气很大,一顿能吃两大碗米饭。”
边上的人开玩笑说:“你这个51岁的大儿子也不小了,好培养第三代接班人了。”
老人们会心地发出一阵阵哈哈大笑。
老人的担心
“如果不是人老了,各种毛病开始找上门来了,在这里生活真像神仙一样。”78岁的吕成非感叹岁月无情,做事有心无力。
这位民政部门照顾的“三老”人员,每年有2700多元补助,加上低保费,每月120元政府养老金和子女孝顺的钱,老两口生活很舒服。但是自从患了高血压,70岁的老伴整天提心吊胆,说是身边放了个炸弹似的,深怕哪天突然发病,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这种担心,村里其他老人也有。他们说,现在生活衣食无忧,就担心突然发病。平时,有点小病小痛,他们可以自己下山,到最近的举水乡卫生院。碰到突发急病,虽然明知乡卫生院不一定行,但乡卫生院还是救命的第一站。吕成非说,这个问题和留守村里的每位老人性命相关。他说,最好的办法是,乡卫生院配有车辆,一个电话,医生开车赶到村里来,先初步施救,再送往县城,这样才能解决时间上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