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26日讯鲁迅故里就是绍兴的一个窗口,很多外地游客对绍兴最直观的体会是来自鲁迅故里。而在鲁迅故里社区有这样五户人家,他们想尽各种办法践行着节能减排,社区居委会的干部称他们是“低碳五星”。而他们也很愿意把自己节能减排的经验分享给周围的居民和广大市民,甚至是全国各地远道而来的游客。国庆黄金周即将来临,凡是愿意和他们探讨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经验的,他们有一个不约而同的态度——我家大门常打开……
A
小菜园就是节能减排的小基地
低碳特色:资源共享
今年63岁李梓娟和69岁的章华祥住在市区新建南路的一个小弄堂里。他们都是老年大学的学生,章大伯爱好书画,李阿姨爱好唱戏。在他们家门口有个别致的小菜园,李阿姨告诉记者,别看这只是个小菜园,其实还是一个节能减排的小基地。记者看到那里除了一些瓜果蔬菜,还有一些花花草草,李阿姨说他们家里吃的丝瓜、南瓜都是自己种的。“这些绿色植物每天吸收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这样也是一种减排。”
李阿姨说,菜园里浇花的水是井里吊上来的,以前这口井旁边布满了青苔,感觉脏兮兮的,没人愿意用这口井的水,自从她和老伴去年除过草,弄干净以后,很多旁边的住户也过来打井水,现在来打井水的人家已经有十多户了。李阿姨说,用井水也是节能减排的表现,虽然井是自家的,但李阿姨还是大方地敞开给其他邻居们使用。
在李阿姨家门外记者看到有一个竹篮,李阿姨说这是章大伯买菜时用的菜篮。很多人看到都会说,这篮子拿着多难看啊,章大伯却从不以为然。“菜篮子才环保卫生,塑料袋少用一只,污染就少一点。”
B
药盒子拆开用背面当记事本
低碳特色:节约用纸
今年77岁的李青云老师是远近闻名的节能减排模范,她节电、节水、节纸张,就连她隔壁的邻居都受她影响,也一起节能减排。
在李老师家里最常见的就是一种记满各种内容的白纸板,把白纸板翻过来就可以发现,原来这些都是药盒子。李老师说自己年纪大了,药吃得也多,很多人吃完药就把药盒子扔掉了,实在可惜。“把药盒拆开,后半面都是空白的,我把它作为记事的便条。药盒里面说明书的反面也是空白的,也可以用来做些摘记。”一些报刊里夹杂有广告纸,李老师就将它们折成白天鹅等工艺品摆放在家里。李老师还在一些废弃的广告牌上贴上自己做的《读书读报剪辑》,然后把宣传牌摆在小区里。
在出行方面,李老师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使用自行车,她说自行车不会排放尾气很环保。李老师家里有两辆自行车,车上始终挂有两句宣传标语:“步行骑车,节能环保”、“少开汽车,节能减排”。
C
不用的电器插头永远是拔掉的
低碳特色:节电
出生在金华兰溪的柳叶,现在住在市区小禅法弄,今年73岁的他虽已退休多年,但一直自愿做着节能减排的宣传,在自己家里更是以身作则。尤其在节电方面,他有一个很好的习惯,那就是电器使用完以后,他总是习惯性地将插头拔掉,人走的时候也会把总开关关掉。“我家里很少开空调,天实在热才开,而且温度我都要打得很高的。”柳老师认为这并不是为了省水费、电费,而是为了节约资源,看着电力资源、水资源白白地浪费掉实在可惜。
D
专用来接雨水的桶就有三只
低碳特色:一水多用
今年78岁的郑先福退休以后一直住在市区柔遁弄。对于节水,郑阿姨颇有心得,一个季度的水费经常不到10元,四五六三个月的水费更是只有6.30元。郑阿姨说自己之所以能做到少用自来水,是因为她平时的生活用水主要来自井水和雨水。
在郑阿姨家的天井里记者看到,用来接雨水的桶有三只,郑阿姨说这些雨水她平时就用来浇花、洗衣服、冲马桶。雨少的时候,她就会去外面的井里打水。不过,即使是井水和雨水,郑阿姨用起来也是格外节约,她讲究的是一水多用。郑阿姨说淘米的水用来洗碗,可以去碗的油腻,淘米水还可以用来浸菜,洗过衣服的水也可以再用来冲马桶。
E
马桶水箱里一定要有一块砖
低碳特色:“双重”节水
家住市区新建南路的钟恒元老师,虽然年近八旬,却始终活跃在宣传节能减排的岗位上,这个暑假,他就几乎忙了整整两个月,到处为学生讲节能减排的课程。钟老师家里到处实践着节能减排。钟老师告诉记者,他冲马桶的水,都是接来的雨水,为此他还专门在屋外做了一个接雨水的水管,通过水管将水接到水桶里。但是不下雨的时候怎么办呢?钟老师说,他有节水妙招,就是在马桶水箱里放一块砖头,但冲水的效果还是一样的。“一块砖头体积的水也不能轻易浪费。”钟老师对记者说道。
据天天商报 胡诚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