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珊烨 陈杰 摄
浙江日报讯 发生火灾,锣鼓一响,民间消防队就立即出动。在海宁市斜桥镇邢家坝的路仲古镇,有一支“爷爷级”的消防队,队员平均年龄超过60岁,成立的时间可上溯至清代。随着历史变迁,这支消防队如今只剩下10人,正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渐行渐远。
路仲古镇是海宁比较繁华的物资集散地,古镇的直大街和镇西街,长度均在400米左右,清朝时曾商铺林立。古镇上砖木结构房屋多,房屋密度很大,一旦着火,损失会很大,于是民间消防队应运而生。
百多年前,沪杭铁路开通后,位于铁路沿线的路仲古镇变得更加繁华。“爷爷消防队”队员之一、今年58岁的朱胃安对记者说:“消防队人数最多的时候,有近100人,戴着从德国进口的铜消防帽,形状类似古罗马士兵的头盔。”
67岁的张智华也是消防队的一员,他告诉记者:“当时一些在上海做生意的路仲商人赠送了两台进口的机械‘揿龙’作为救火装备,那威力真大,是当时海宁最好的装备。”
“解放后,因行政区划调整,路仲不再是一个镇,而成了一个村。”朱胃安说,一些食品工业企业搬迁到县城,路仲古镇也逐渐衰落。目前,古镇只剩下100多名居民,以老人为主。
此后,这支消防队的人数也渐渐减少,成员的年龄也渐渐老化,年纪最大的已有69岁,最小的也已48岁,其中8名队员已经当上爷爷。
这些年来,民间消防队的性质发生变化:由保护商户的安全,转变成保护文物古迹。记者在路仲古镇看到,古色古香的老房子上,处处可见“海宁市文物保护点”的字样,其中大部分老房子都由农民工租住。
为了保护这些前辈留下的老建筑,消防队员们仍然坚持每个月演习一次,在节假日和茧站收茧的时候,他们还会特别安排人员值班。
尽管古镇的村民已经很少,村民依然按照传统,在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举办古镇“消防节”——“水龙会”。这几年来,“爷爷消防队”仅吸收到一名新队员——48岁的钱庆松,他是做化肥生意的,两年前搬到古镇上居住。
“镇上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外地来打工的人虽然不少,可流动性太强,发展不进来。”朱胃安说,他们这些老消防队员本着只要“跑得动,扛得动,就不会退队”的打算,竭尽全力保护老宅不受火灾威胁。
然而,毕竟年岁不饶人,随着路仲古镇居民逐渐减少,以及市里消防力量的加强,“爷爷消防队”正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一道逝去的风景。“爷爷消防队”渐行渐远的背影,让人惋惜,但更让人看到了它所折射出的社会变迁和时代前进的步伐。
全省志愿消防队1416支
据省消防总队介绍,除了现役制公安消防队伍外,全省现有地方专职消防队伍642支,队员7172人,执勤消防车820辆,手抬机动消防泵575台;志愿消防队1416支,队员14649人、执勤消防车159辆、手抬机动消防泵1966台。(卢日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