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查志方出生在海宁市斜桥镇新农村,他成人后的轨迹,和父亲那辈传统农民不同,他在村里一家企业上班,对土地依赖不大。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查志方造了一幢两层楼的房子,日子过得蛮舒坦,几年过去,房子有点旧了,他开始想着换个新环境。
就在这时,海宁市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建新房子,换旧房子。
村民最喜欢建在村里的联排房
海宁市出台换房子“两新工程”:大力建设“现代化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提倡农民集中居住到一块,可以住到县城、镇上,也可以住在小有规模的村落。
“两新工程”又称为“1+X”,“1”指中心镇,X指中心镇下面的若干个村居住点。
海宁市委农办副主任王马升说,今后农户建房必须进“1+X”规划点,同时政府为农民提供3种选择:联排房、公益房、公寓房。
为配合“两新工程”,每个镇都组建了新市政建设有限公司,统一规划建造这些新房。“有房地产商想来做,我们坚决不允许,一级市场必须由政府主导,不然老百姓还怎么相信我们?”这位出身农村的农办副主任说。
建在村里(即“X”点)的联排房最受村民喜爱,查志方所在村的村民,很多选择联排房,“农村里面嘛,好面子,喜欢宽敞房子,也习惯住自己造的房子。”查志方说。
原则上,联排房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造,但村民也可以自己造,按照规划来就行。
查志方选择自己造。他那幢旧房子,在提出搬迁时,获得政府7万元奖励,搬迁后,政府再补助6万,总共13万元。
初步估计,联排房造价一共23万元,他自己出10万元就能住进新房了。
另一种选择是公益房,它们由政府统一规划,建在中心镇上,搬进公益房的村民,一次性可获补助12万元以上,以后陆续还有其他补贴。
镇上的公共资源丰富,医疗设施齐全,交通条件便利,吸引了大量农民搬来居住。斜桥镇首期建成的704套公益房,已经签约664套。
还有一种选择,可以不到“1+X”区域,直接到县城住公寓房,用土地换社保,不过选择这种方式的人比较少。
“海宁南北大道有一块地,政府本来可以拍卖拿到8个亿的,后来也没卖,全部拿出来建公寓房。”王马升说。
查志方所在的斜桥镇规划为中心镇,截至目前,15000户中,完成搬迁意向签约的有1153户,这个数字还在迅速扩大。
村民参与“两新工程”,一年接受两次报名,今年11月份再报名一次。
农民加入“1+X”
就像谈恋爱一样
推行“两新工程”前,海宁有182个行政村和社区,3200个村民小组,6000个村民居住小点,大量土地分成小片,大量青壮年在外务工做生意,土地利用率不高,农业发展遇到瓶颈。
在这一背景下,海宁开始推行“两新工程”,海宁的目标,是做大做强新市镇,今后让这些村民居住小点不超过行政村的数量,农村土地也能有效利用。
“以前村民个人聘请劳力要花很多钱,农民集中居住后,把土地流转出来,可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运作。”斜桥镇副镇长金胜江介绍。
农民担心的问题有很多,比如怕出去以后土地没得管,现在流转了,可以安心拿租金。至于农村经济组织,以前人人有份,实际上人人没份,现在改成股份制,农民是股东了。
今年以来,海宁全市已有11个镇、街道(含景区)启动搬迁进“1+X”点报名工作,截至7月31日,累计已有11348户农户报名搬迁,其中整组搬迁报名30个组825户、市区公寓房安置679户。
“农民加入‘1+X’,就像谈恋爱一样,要媒人介绍,牵线搭桥。政府就充当这个媒人,凭着自愿原则,看有没有发展的可能。”王马升打了个比方。
不愿意搬进“1+X”规划区的农民,政府不会勉强,这个工程是长期的,5年打基础,10年见成效,20年之后还要保留,随时欢迎农民进来。
不过政策是先高后低,以后就没这么多优惠政策,这也是鼓励农民尽早加入“1+X”项目。(据都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