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温不火的天气,满山满眼的绿色,四处飘溢的桂花香……
对杭州人来说,秋天实在有太多的好。
而对于仅仅在杭州停留三天,特别是不少首次踏足这片土地的客人们来说,这一个下午,实在是非常珍贵。
昨天下午,参加“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论坛的嘉宾来到了西湖边,来到了西溪湿地里,于山水间,体味着杭州的秋天,找寻心目中的宜居城市。
睁大眼睛欣赏
是对这座城市最好的称赞
“这座城市带给我一种心灵的平静,就像西湖今天的涟漪,很轻很安静。虽然从酒店到西湖的车程不长,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杭州人非常重视生态和自然。”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建筑和城镇规划理工学院院长默罕默德·萨拉赫·泽鲁阿勒是一位规划方面的高手,因为参加上海世博会,他第一次来到中国,杭州是他到的第二个中国城市。
这个老外有个习惯,每到一处都要听故事,仔细盘问城市的规划理念,这不,在杭州停留的时间不到24个小时,他已经背出杭州江、河、湖、海、溪“五水共导”的内容。
与其他参观者不同,巴西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乔治·威廉在人群里显得很安静。
他不用照相机,也很少说话,只是安静地靠在漕舫上,看着湖面。
“嘘,你不觉得来到这里,睁大眼睛欣赏才是对这座城市最好的称赞么。”乔治·威廉笑着说,除了参加论坛,他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观察建筑的时间,杭州中心城区有许多建筑非常美丽,如果再给他多一点时间,希望能走进这个城市,走进杭州人,谈谈他们对建筑,对参与社区活动的看法。
下午西湖考察的行程安排了游船和参观雷峰塔,但导游和负责翻译的小白菜们(世博志愿者)“很头疼”——因为嘉宾老是停下来拍照,走得很慢。
“他们会问很多问题,杭州人住在哪里,杭州人最喜欢这座城市的哪一个角落,杭州哪一个角落最漂亮,杭州人不工作的时候喜欢去哪里……更多人希望时间能够再充裕一些,与杭州人交谈。”世博会志愿者张晨姣和楼笑说。
“帮个忙,照一下。”泰国政府房屋建设银行的BALLOBH先生拉着记者,递过自己的手机,用不熟练的中文要求拍照。
这位有意思的先生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叶世荣,因为工作的原因,他到过50多个世界各国的城市,站在雷峰塔上俯视西湖全景,连比划带地说:“这是我到过最美丽的湖泊。”
与其他首次来杭州的嘉宾相比,联合国人居署的工作人员罗曼先生对杭州很有发言权。他担任信息服务杂志的主编,早在多年前就曾派记者来到杭州写过关于这座城市自然与人们生活的文章,这篇文章,被作为上海申请世博会的材料之一,递交给全世界许多官员。
“杭州人做事细心、耐心,这座城市注重生态,非常干净,给人以安全感,最重要的是,人们非常友善,上一次我来杭州是7月的时候,我在湖心亭与许多有经验的记者一起聊天。”罗曼先生说,此次论坛,他参与起草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人居署代理执行主任英格·克莱弗比的发言,还特别提到了杭州的特点。
环保专家说爱上了西溪
连连发问湿地保护
船行西溪,耳边是潺潺流水声,不时有白鹭驻足水草边,野趣横生。
“提起杭州名胜,很多人知道有西湖,不知有西溪。可它却是与西湖、西泠并称为‘杭州三绝’。”伴着导游小姐的介绍,来自加拿大的环保专家Thor Boe连连点头。
“我想,我爱上了这里。”这位拥有经济可持续专业的文学学士学位和经济可持续管理学硕士学位的专家,对环境保护有着特别的情感。
西溪是国内罕见的城市湿地,已形成1800多年,河港、池塘、湖漾、沼泽密布,生长着数百种植物,百余种动物,其中鸟类占杭州鸟类总数的近一半。
“杭州是如何保护如此纯生态的西溪湿地?”
“西溪湿地的水源如何自净?怎样吸引水鸟等湿地野生物的栖息?”
Thor Boe连连发问。
导游微笑作答,“在此之前,养猪业产生的污染大大超过了湿地环境的承受极限。政府果断启动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通过家居搬迁、河道清淤、植物复种、房屋整修等措施,对其水体、地貌、动植物资源、民俗风情、历史文化进行保护和恢复。而水源自净,将污水直排西溪的方式被彻底淘汰,管网被配置到湿地的每个角落,目前湿地的水质有了明显提升。”
“环境好了,湿地水鸟也就越来越多了,园区还在农田、养殖场等附近的树木、院落等地设置人工鸟巢,吸引更多的鸟类栖息。”
在荷兰鹿特丹案例馆副总袁先生看来,一座城市是否宜居,并非论城市大小而分,要的是公共设施齐全和生活方便。
“杭州就很好,我特别注意到,西溪湿地没有围墙,这样一来,生态便与城市生活有了某种联系,让生活在这里的人觉得不出城也能享受到自然风光。”他去过很多欧洲小城,比如荷兰很多小城镇,区域面积虽小,可教堂、超市、银行等公共设施都有,生活感觉便利。
走在河渚街上,踏着青石板路,Andrew Ruturi觉得这里特别古色古香,“这就是杭州的味道!”
作为肯尼亚馆的代表,他说,“你想象得出吗,越来越多的欧洲年轻人愿意来肯尼亚举办自己的婚礼,那里的自然风光,让他们觉得不一般,我觉得这种旧时民居就是杭州的风格,如果将它们好好保护,都是巨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