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城市”成为杭州的一个热词。
无论是刚刚结束的上海世博会“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论坛,还是正在进行的第二届杭州生活品质展,都不约而同地向人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城市更好,生活更美。
未来,我们的城市将往何处走?怎么样让我们的城市生活更美好?对于杭州来说,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又得到了哪些启迪?
第一回以“城市”为主题,举办上海世博会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表达全世界人民对城市美好生活的理想。而“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论坛,则从空间、社会和环境三个角度思考了城市化进程中影响居民生活的诸多关键要素。
这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流。正如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常务副主任杨雄所评价的,论坛既展现了城市规划与区域治理方面的经典智慧,又汇聚了全球城市实践中的许多创意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对未来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结论。
创造宜居生活,
需要依靠社区治理、多元互动
城市再大,失去了有活力的人群会变得空洞。社区再小,能打理得井井有条,也能撬动世界的发展。
创造可持续的宜居生活,需要依靠社区治理、多元互动以及随之产生的认同感、自尊感和成就感。论坛上,这一理念成为大家的共识。
联合国人居署全球司司长、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馆长拉尔斯·雷乌特斯韦德说,对下一代人来说,在特大城市或特大区域中生活、开展城市治理,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机构或者公共机构,社区会在城市规划、治理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无论是哪一种经济、社会、政治形态,都需要更多公众参与,出现更多社区的声音。
“作为城市规划者,要提供更多开放的信息给公众,利用网络为居民提供服务,尽可能多地在公众场所设置服务平台,使居民在家中、图书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能够参加听证会、参与大事件,获得选择的权利。”乔治·威廉是巴西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他给出一套公众参与的模板:良好的公众参与=可供多选的沟通平台+公众对话的深度+不厌其烦的协商+媒体的力量+市场的介入。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张庭伟提出,志愿服务也是增加公众参与的好方法。“85%的中国年轻人参与志愿服务,这个数据在美国是56%,但统计显示,两者的人均服务时间持平,因为美国年轻人的服务时间较长。”他希望世博会期间,志愿者的许多服务内容继续延续下去。
基于这种理念,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城市管理者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居民更多地参与社会生活、使基层组织承担更多的权利和义务、使不同的行为主体充分发挥与自己相适应的能力。就像一位演讲嘉宾所说的那样,规划建设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友邻社区,拥有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文氛围的环境,能使居住在其中的人们产生集体意识,并珍惜幸福的宜居生活。
建设和谐城市,首先要提升低收入者的生活品质
西班牙马德里是最佳城市实践案例馆之一,竹屋是它带来的最佳实践案例。
竹屋的原型是马德里一处为低收入者建设的公共保障住房,建筑外立面的装饰用材是竹子。外墙的竹皮是一张张竹帘横着“围”起来的。巧妙的是,这些竹帘都能左右拉开的;拉开后,中间就变成一扇扇无遮无挡的窗户。
马德里市政府国际战略总协调员、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马德里案例馆总协调人伊格纳西奥·尼诺·佩雷斯在论坛上着重介绍了这一创新:“打开窗户,可以通风、换气,阳光也可以透过窗户直接照到家中;拉上竹帘,又能遮风挡雨,也把热气遮挡在外面。”他还说,马德里的廉租房制度最大特色在于平等:“我们要做的是确保能吸引各个阶层、各个人群居民居住,不管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不管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另一个策略是,在同样的地理区域,用50%的土地建保障性住房,让不同的人群分享共同的土地。
论坛上,保障性住房政策也是与会专家、学者和官员交流最多的话题。
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建议借鉴“香港公屋”经验,由政府免地价提供土地,实现公屋低租金向低收入居民提供,并严格保证申请资格、管理的透明公开性。“我也是三十几岁才有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子。如果暂时买不起市中心的房子,不妨住得远些,但政府需要提供便捷的出行方式,并提供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罗康瑞说。
关于如何制定和执行合理住房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使住房发展计划为公众提供均等的机会,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孔庆伟认为要实行“双轨制”——政府要有政策保底建保障性住房,也要借助市场推动中高端商品房的合理配置。
事实上,为“让低收入群体也住得体面、舒适”,上海将在保障房建设中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新技术。上海的城市管理者认为,大型居住社区是政府投资建设的现代化聚居区,应成为节能技术集成应用的载体和示范区。尤其是其中的廉租房、公租房,因其只租不售,产权归属政府,更应先行先试,以此带动社会投资商的理念更新,同时也能优先让低收入和住房困难群体享受到节能技术带来的宜居舒适新感受。
创建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是一个国家的发展目标
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的建设,涉及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有效互动,涉及政府、企业、社会等不同行为主体的利益协调。正如有的演讲嘉宾所说,人民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社会保护和分享机制的建立,是保证社会稳定和内需社会建设的前提。而这些工作,要依靠各级政府的共同引导和努力。
作为东道主,杭州的宜居城市建设显然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赞赏。
“本次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既体现了长三角城市对上海世博会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也是杭州宜居城市建设成就的有力印证。”杨雄说。
“和谐城市建设,要向西湖学习。”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上海社会学会会长邓伟志认为:“正所谓‘淡妆浓抹总相宜’,无论穷人富人、能人凡人,都能在这个城市中幸福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宜居。”
在与会代表生动的阐述中,城市不是死气沉沉的建筑堆砌物,也不仅仅是通过管道和运输系统连接起来的有机体,而是具备结构和灵魂的生命体。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有需求、有道德,更有精神力量。建设和谐城市,共享宜居生活,反映了时代的需求,也理应成为我们这座城市前进与发展的方向。
“我们在衡量城市化发展情况时,往往只看到它的GDP,看到它的工业比重,没有看到公共服务的状况,没有公共服务的指标。咱们就不要摘掉农村的帽子,我们一定要把公平正义作为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用这些核心价值观来推动我们的社会建设,来让城市更美好。”邓伟志的话,或许为杭州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名市民在参观城市规划模型。(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