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09日讯衢州晚报9月30日26版刊登的《水亭门街区:衢州记忆的载体》一文见报后,勾起了不少读者的回忆,其中就包括国庆期间回国探亲的八旬美籍华人胡嘉镐。现定居于美国拉斯维加斯市的胡老,今年87岁,1948年他只身前往台湾,1979年又远足到了美国。虽说离家已有半个多世纪,可聊起水亭门当年的繁华似锦,老衢州的热闹纷繁,胡老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昨日上午,在柯城区府山街道县学街社区办公室,胡老和记者聊起更多关于水亭门街区的细节。
胡家染缸名扬四方
当年的胡家,是衢州当年有名的商贾人家,文中介绍衢州当时有三缸相当出名,分别为染缸、酱缸、酒缸。胡老说,这里的染缸就是他爷爷胡瑞斋经营的。
“染缸坊就开在现在的柴家巷3号,几百平方米的面积,有几十个千斤缸,每个缸里的颜料都是不一样的,红橙蓝绿青紫,煞是好看。每天早上,男工们将布料抬进染缸里,女工们就负责添柴烧火,一段时间后,浆衣女将染有颜色的衣服拿到衢江边上清洗晾干,再做修饰就可完成工序了。”胡老记得,当时他家基本上能染市面上流行的各类布料,生意非常红火,很多外地商客也慕名过来订货下单。他家也是城里为数不多的有消防器材的人家。因为会做生意,他爷爷还做了好些年的衢州商会会长。
曾经师从周浃
民国年间秀才周浃在当地很有影响,是衢州有名的教育家、书法家,当时家长们以“孩子师从周浃”为荣,文中也专门做了介绍。胡老说,他就是周浃的学生。
那时候他还不满10岁,被家人送到了周浃所办的学堂上课。胡老说,周老师上课相当严厉,学生必须全神贯注地听他讲授,不然就要挨板子。那时候周老师就懂得“因材施教”,他把学生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挑选出最优秀的学生单独授教。现在想来,其教学方式“非常先进”。
胡老说,下了课,他会跑到水亭街上的徐家馒头铺买上几个甜馒头,那家的蒸笼叠得真高,根本数不清究竟有多少个,还总是排队,因为买的人太多了。文中提到的徐大丰烧饼,胡老猜测,可能就是那家。
水亭门当年赛过今上下街
24岁以前,胡老一直在水亭门生活。根据老人家的描述,记者渐渐勾勒出上世纪20、30年代水亭街区的轮廓:狭小的街道两边都挨着木结构小楼,一楼是商铺,总是客来客往,楼上的住户依偎窗边俯瞰着下面的车水马龙;街面铺着石板路,踩在上面发出清脆的碰撞声,石缝里钻出来的青苔像婴发丝般细腻柔软。
那时候的胡老总喜欢沿着石路,到百步之遥的水亭门码头去玩。解放前的水亭门,是衢州与外地通商交往的水上口岸,码头规模甚大,有盐码头、龚码头、新码头等多处,岸边桅杆林立,千帆竟发,左右均是店铺,客流不绝,从柴家巷一直延伸到天皇巷,经营着各类商行,热闹景象甚至超过今天的上下街。
“现在情况全变了,路面加宽了,房子翻新了,很多古迹都不存在了。”胡老感叹道,他前两天还特地重新走了一遍,还差点迷了路,现在城市商业中心转移了,水亭门一带已经很难找到当年的繁华景象。
据衢州晚报 记者 方俊 通讯员 徐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