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3日讯明天,首届“浙江孝贤”将在浙江人民大会堂举行颁奖典礼,连续报道的“接力骑车数十公里送母亲治病”事件的主角,即翁阿婆的子女,也是“浙江孝贤”中的一员。
这项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浙江省老年学学会、浙江社会文化研究院主办的评选活动,共产生20例“浙江孝贤”,温州有3例,其中2例在文成。据承办方《浙江老年报》有关人员透露,发生在文成的各种孝贤故事,一度让评委组惊叹。
昨天,记者走访了翁阿婆所在的村庄及当地政府部门,试图揭开文成浓厚孝贤氛围的原因。
邻居:“接力骑车”是子女的分内事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文成县平和乡黄山村翁阿婆家里,不料,扑了空。据翁阿婆的三子胡克想介绍,9月1日,母亲出院后,一直住在瑞安的大哥家,近几天,因为拗不过几个妹妹的再三要求,老人又住到了妹妹家。
翁阿婆的邻居胡从益告诉记者,近几年,村里大多数老人都随子女到外地生活了,目前,在黄山村居住的老人已经所剩不多,但在外务工的子女会隔三差五回来看望,这些老人并不寂寞。
而当得知翁阿婆的子女因为“接力骑车送母亲看病”而成为“浙江孝贤”时,胡从益瞪大眼睛说,“这不是件很寻常的事情么”,老人对汽油敏感无法坐车,但病情不能拖延,做子女的,理应想尽办法送老人去医治。
在胡从益等很多村民眼里,翁阿婆的子女们只是做了分内事。
当地:尊老敬老蔚然成风
在文成县玉壶镇,传诵着四位年逾花甲的老兄弟轮流回国侍奉年迈父母的故事。
玉壶镇底村老人胡作品,现年99岁,身体硬朗,老伴前几年96岁时去世。二老如此健康长寿,跟儿子、媳妇的孝顺分不开。
老人的四个儿子都侨居意大利。1995年,四兄弟感到父母均年过八旬,生活自理有点不便,遂决定轮流返国各侍奉一个季度。至今历时16年,兄弟们都是按时轮班,从不间断。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文成县珊溪镇街头村现有再婚老人17对,再婚时间长的已经有20多年,他们中的好多人是子女介绍的。林少云是街头村的孝顺媳妇,她最被人称赞的莫过于30年前支持公公再婚,她也是街头村支持父亲再婚的“第一媳”。
村民包学冠的再婚,是大女儿、大女婿做的媒。现在两人已经结婚11年,一直和和美美,而双方的孩子也将两位老人视为自己的父母。
八旬老人张忠墨说,再婚,让他的晚年生活更幸福。在很多地方,子女们因为碍于情面,成为老人再婚的最大阻力,而在他们村,几乎碰不到这一现象。
背后:政府民间联手打造孝贤文化
记者走进文成县珊溪镇街头村老年协会时,抬头就能看见“百善孝为先”五个苍劲大字,专门修建的“孝文化展览馆”内展示着历年来村里表彰的孝子孝孙孝媳的图板。
街头村已连续18年举办孝顺子孙、孝顺媳妇、五好孝顺家庭的评选活动,村老年协会还将孝顺子孙牌匾送进获奖者家,这系列活动在全村营造了浓厚的尊老敬老氛围。
街头村的这一做法有望在文成全县开展。2009年4月,文成县委专门制订弘扬孝文化的实施方案,成立了孝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也先后建立孝文化建设组织领导机构。这一年,文成在全县各中小学校开设“孝敬课”,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十佳”孝学生评选等系列活动。
文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蒋志学认为,目前,文成农村有7万多留守老年人,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的养老主要形式,而家庭养老离不开子女的孝敬。提倡孝道既有现实意义,又有长远意义。
据温州商报 记者 戚祥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