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人口老龄化的时代。
截至去年底,杭州市户籍60岁以上老人达113.2万,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仅19.4张,多家养老院一床难求。全国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2%,老龄化速度和老龄化程度正进一步加大。
面对快速增长的银发浪潮,如何让老人安度晚年,嵊州人趟出了一条路子。
这座县级市,60岁以上老人有12.55万,平均每6人中就有1个是老年人。但在“养老”这个棘手问题上,他们却另辟捷径,不仅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还把这一产业做出“特色”,并成了业内“教材”。
“养老一条街”
在许多城市,有小吃一条街、古玩一条街,而记者日前在嵊州采访时,却听到了一个新鲜词:“养老一条街”。
这条街位于嵊州环城西路,800米长的马路旁,是一排3至4层的楼房,数了一下,各幢楼房门口挂了7块不同养老院的招牌。
据当地民政部门介绍,近年来,嵊州市老年人口基数不断增大。至去年年底,该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占总人口的17.2%,其中70周岁以上近半。全家都是老龄人口的全市接近3.6万人。
为解决老人尤其是3.6万纯老年人家庭的养老问题,嵊州市动了大手笔。目前,该市已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了公办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相辅相成的良好局面。数据显示,该市已建成各类养老机构52家,拥有床位4000张,其中民办养老机构30家,养老床位数超过2300张。在数量、床位、入住人数等多个指标上,民办养老均超过公办养老机构,逐步成为养老服务的主力军。
是事业也是产业
相对周边城市,嵊州的经济并不算发达,但当地是如何写好养老这篇文章的呢?
“把养老服务既当事业来发展,又当产业来培育。”这或许是解答问题的注脚。
建于2004年的康乐敬老院,就是一家典型的民办公助敬老院。从35张床位起步,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几年来先后投资300万元,现有床位达100张,入住社会老人95人。这个富有家庭气息的生态型养老院,不仅有阅览室、健身房、棋牌室等老年人活动元素,还配备了无障碍通道、闭路监视、呼叫系统等老年人关怀元素。
康乐敬老院只是嵊州52家养老院的一个缩影。据了解,4年前,该市启动养老产业培育扶持政策,并充分利用政府每年200万元的财政补贴,充分调动社会资金的参与热情,一批养老院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新形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出。
而为把养老做成大产业,当地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牵头,在强化行业自律、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营造特色养老服务,要求各养老机构积极营造家的氛围,打响“亲情牌”。
“亲情牌”的背后,入住率悄然发生变化。从嵊州市民政局了解到,目前该市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养老院,养老院床位供应基本呈饱和状态。不少敬老院正在扩建、增加床位。
虽然人口快速老龄化给嵊州养老保障、医疗卫生支出等方面带来很大冲击,但养老产业市场蕴含着广阔商机,该市一些养老院在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正逐渐开始重视内部建设,不断提升行业形象,以让更多老人享受到更舒适的服务。
每千人32张床位
发达国家几十年达到的人口年龄结构转变,在我国仅用了18年时间。而在“十二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2亿人,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老龄人口比例高,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数据显示,全国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仅11张,而嵊州市却以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2张的数字遥遥领先。
日前,以嵊州社会化养老服务业为案例的《养老服务社会化“嵊州模式”研究》一书出版,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在审阅该书书稿时指出,作为浙江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市,嵊州以发展民办养老机构为突破口,以产业带动事业、形成规模和集聚效应为思路,已初步建立了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体系。
浙江省副省长陈加元在嵊州专题调研后认为,嵊州的经验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既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又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