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4日讯这几天,61岁的冯灿生忙得不得了,国庆长假七天生意不错,营业额比以往多了一倍。“放假这几天这里人流量特别大,来我这儿买东西的人也特别多,他们看我行动不便,都爱和我聊两句,我还是很乐意和他们说说我的亭子的。”冯灿生告诉记者。
冯灿生说的亭子,是2007年11月绍兴市残疾人联合会发给他的一个爱心助残亭,他也是全市第一个拿到助残亭的残疾人。冯灿生用这亭子开起了一个副食品小卖部。记者看到,小卖部里放着饮料、零食。采访间经常有人会来买瓶水,冯灿生娴熟地收钱发货。
每天生意都很忙,妻子也来搭把手
今年刚刚拿上退休工资的冯灿生看上去很精神,说话的时候看不出是个残疾人。不过他告诉记者,也许好运是跟着这爱心亭一起来的,自从三年前拿到了这个亭子,他的身体也健朗了不少,生意也越来越好,现在一家人的生活不成问题。
记者注意到,在冯灿生的亭子旁,有辆用做小吃生意的车。他的妻子用这车做肉饼,每天能卖出去不少,也是笔不小的收入。
有了这个亭子,感觉安心不少,于是夫妻俩就在这块地方“扎根”下来,每天出摊开店,生意越来越红火。
“主要因为他很忙,所以我辞了临工,跑来和他一起开店。”53岁的妻子沈美花看上去很兴奋,她告诉记者,自从有了这亭子,家里的债也快还清了。
月入超过2000元,不再是低保户了
冯灿生告诉记者,他以前是低保户,自从有了这个亭子后,他马上要求摘掉这个“头衔”。
1998年年底,冯灿生从单位下岗。由于从小落下了腿脚残疾的毛病,再加上生过几次大病,身体情况不佳,他无法找到其他工作。冯灿生的妻子同样没有工作,身体也不好,经常要吃药。儿子当时还在读书,每年的学费、夫妻医药费以及一家人的生活费加起来,完全超出了他们微薄的收入,社区为他们申请了低保户,但沉重的生活仍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为了生活,下岗后的冯灿生就推着一辆小车在昌安一带当起了小贩,每天早出晚归,生意却不好,而且遇到刮风下雨就更麻烦。
2007年夏天的一场台风中,冯灿生正推着车在路上,大风吹倒了架在车上的伞,他也被风雨打得浑身湿透。就在这时,残联的一位负责人路过看到了,赶紧上前帮他去扶车。几个月以后,一个爱心助残亭的钥匙就被交到了冯灿生手里。
有了固定的亭子,进的货就可以多一点,营业时间也长了不少。冯灿生告诉记者,从那以后开始,生意越来越好。现在每个月大概有2000多元的收入,再加上退休工资,收入看上去还是挺可以的。
“现在儿子也毕业了,能自己赚钱了,我们的生活就更好了。”说起这事,冯灿生很高兴。
申领爱心亭有条件
记者在越城区残疾人联合会了解到,像冯灿生这样的爱心助残亭,至今已经发放15个了。“目前大多数的经营状况还是不错的。”区残疾人联合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这15个爱心助残亭都要经过数道程序才能审批出来的。”区残疾人联合会鲁主任告诉记者。首先,必须是市区范围内的残疾人才有资格申请。
据绍兴晚报 见习记者 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