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8日讯仙居县溪港乡仁庄村,是一个很偏远的山村,许多年前,这里的道路多为石头路,崎岖不平,下雨后泥泞潮湿,村民出行极为不便。有一位94岁高龄的老人,他多年来,用自己的双手,为村子里的人们修建起一条又一条平坦的水泥路,让村里村外多数泥泞的道路变得平坦。而今,这个村子上上下下的道路都铺上了水泥路面,但这个老人仍没有停下自己的“工作”,又将自己微薄的积蓄用来捐助贫困的家庭和孤寡老人。
造路的钱自己出,造路的活亲手干,在被岁月压弯的脊梁骨下,老人对公益事业的热忱不改。年近百岁的他告诉记者:“会做就要去做!”
从80岁到94岁,他为村子里修了7条路和5个亭子,他的名字叫王子盛。
一个身材瘦小的老人
仁庄村,是仙居西部一个偏僻的山村,村子成条状,依山傍水,居住着300来户人家。
访问仁庄村的时候,记者看到,这个村子的房子大多还是老房子,但村子里的道路基本上都铺上了水泥路面,路面干净整洁。
村民告诉记者,从前村子里的路都是石头铺成的,路面凹凸不平,还夹带着大量的泥巴,遇到下雨的天气,在村子里进进出出很不方便,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整洁路面,就是王子盛老人亲手修筑的。提到王老,村民们都竖起了大拇指,“难得啊!从80岁的时候开始他就为村里修路,到现在已经有10多年了,村子里的很多路都是他亲手修好的。”
在仁庄村一个古老的四合院里,记者见到了94岁高龄的王子盛老人。这是一个身材瘦小的老人,头上戴着一顶灰黑色的小帽子,脸上、手上爬满了岁月的痕迹,很难想象,进村时走的那些平坦村道,就是出自眼前这位老人的双手。
坐在四合院的一角,记者和老人谈起了造路的事情。
为了孩子们安心上学
起造路的念头,那是在王老80岁的时候。“那时候道路泥泞难行,下雨天坑坑洼洼,每次出门都得小心翼翼。”
一个下雨天里,在通往学校的路上,一个小孩子在上学途中不慎滑倒,跌入水坑,头破血流,这让王老更坚定了造路的想法。“当时我就想,要是这条路是水泥路该多好,娃娃们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但是,当时村里面没有集体资金可以用来修路,王老就找村民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让大家在自己门前的道路上浇筑水泥路面,困难户没有资金购买材料,就由他先垫上材料钱。经过多日的思想工作,村民们纷纷行动,在自家门口开始浇筑路面。
可是通往学校的100多米路,边上没有人家居住,所以也就迟迟没有浇筑水泥路面,孩子们上学还是要踏着泥泞。这成了王老心中的结。
“当时自己手中有一些积蓄,除去帮助贫困户买材料的那些,余下的不多。”王老就将自己剩下的积蓄掏了出来,请人买了沙石、水泥,然后自己动手,浇筑了水泥路。
造路“事业”苦与乐
回忆起造路之初,王老说也有一些不顺利的地方。为了统一路面宽度,难免会触及部分村民的利益,有人站出来阻碍,这样一来,修路的进程就要慢很多。“我们本来就人手不足,有时候是两个人修路,有时候就我一个人修路。”
面对一些村民的不理解,王老就和声和气地与他们交流,做思想工作。“慢慢地,大家都能够理解了,后来也就不说什么了。”
王老说,实际上最初村民的不理解并非最大的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人力不足和资金不足这两方面。
开始造路的时候,王老已经是80岁高龄,没有收入。“用来修路的钱都是原先种药材积攒起来的,大约有1万元左右吧。”
王老用自己积蓄的这些钱,全数买成了修路用的材料。当时为了节省,他就让小儿子和几个小伙子到横溪镇上去挑建筑材料,从村子到横溪镇大约40里路,年青人们找了辆车子,把材料运了过来。“叫车子要花运费,多浪费。”为此王老说了他们一顿。
王老四合院边上的路是他最早开始修筑的路,“当时是两个人,另一个人也是我们的村民,他帮我一起开了个头,这条路全长104米,3米宽,我一个人修了两三个月。”
第一条路在修的时候,也正是家家户户修筑门前路的时候。村民们修自家门前的路,但是修到两户人家交界的地方就停了下来,于是,许多村道都出现了断断续续的现象。“第一条路修好后,还有一些剩余的材料,但这些材料又不足以修补村里被修得断断续续的路。”王老说,于是他又花钱买了一些材料,和剩下的材料和在一起,将断掉的路连接完整。“后来的路,都是攒到一点钱了就造一点。”
因为人手不足,浇筑路面的速度很慢。村民们又各自有自己的事情,王老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可以和他一起长期筑路的帮手。村民们尽管没有时间长期参与筑路,但都为这个高龄老人的举动所打动。
“大家只要有时间了就会过来帮我一起做造路的活,尽管时间都不长,但让我的工作加速了不少。”王老说,实际上村里这些路是自己和村民们一起修筑的。
修了路再造凉亭
村民告诉记者,王老一直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为村里修路只是他“事业”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王老还在村子附近的道路边上建造了5座供行人休息的凉亭。在村人的指引下,记者沿着上山的路,在不同的地点见到了王老建造的几个凉亭,结构很简单,却让人心里泛起一股股暖意。
谈及老人热心的公益事业,王老的儿媳妇说,家里从来没有反对过,“只要他喜欢就好,都是为公为民的事情,家里不能不支持他。”年长了,总有身体不好的时候,有时候王老的路停工了,一些空闲下来的村民就会跑来探望他。
王老说,造路造凉亭的时候,家里人给予他很大的支持,这让他的信念更加坚定。
“出工的时候,会遇上一些路人,有认识的,有不认识的,他们有时间的,就会到我的工地上帮我铺铺石子,搬搬石块,没有时间的,则会留下10元20元钱,赞助我修路,这些都对我有着很大的鼓励。”
“会做的就要去做!”
采访时,有几位村民知道晚报的记者来了,跑来和记者说了关于王老的另一些事情。记者从他们的口中获悉,王老多年来还资助了附近几个村子里的孤寡老人以及贫困家庭。
王老在为村民修路办好事的同时,还成为了村里的义务宣传调解员,村里哪家和哪家有矛盾了,哪家闹别扭了,他都会挺身而出,进行调解,对做错事情的人进行批评教育,帮助村民协调好家庭关系,而大家也都乐于接受这位长者的教育。之后,他又受镇里老人委所托,负责附近13个自然村的老人工作。多年来,他逐村探访,慰问老人,这些村子有的比较偏远,山道崎岖,他都会步行前往。在探访中,他发现,附近村子里,有一些孤寡老人,生活艰苦,于是开始了对孤寡老人的捐助,这些年来,受到他捐助的孤寡老人在20人以上。
前段时间,同村王某家境贫寒,又遭遇家庭变故,两个孩子年纪很小,生活十分困难,王老知道后,马上送去了自己身上仅有的500元钱。
在采访结束时,记者无意间看到王老放在院子里小方桌上的一顶小皮帽,已经很破旧了。“王老,这帽子您还戴的么?”
面对记者的提问,王老说:“暂时不戴,破了个洞,正想让孙女拿去补补。”
采访结束,王老送记者一行离开仁庄村。走在王老亲手浇筑的水泥路上,大家不禁回头看站在村口的老人,他是那样瘦弱的一个老人,他已经94岁高龄了,从80岁到94岁,这么些年来,他一直在实践着自己的那句话:“会做的就要去做!”
据台州晚报 徐慧兴 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