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塔地宫盖板上的盗洞并不大。
浙江在线10月26日讯万佛塔地宫的发掘当年曾轰动一时。
1956年底,驻金某部在塔下寺新建医院大楼,平整地基时发现了万佛塔地宫。1957年1月1日,有关部门开始组织地宫发掘工作。
当时,地宫上覆盖了两层交错砌成的条石,每块厚约15厘米,以糯米粥浆粘合。据原金华市人民委员会建设科技术员、当年负责挖掘工作的何孙耕老人回忆,“条石没有被破坏和搬动过的痕迹,大家都觉得地宫应该保存完整。”
然而,当大家搬开条石后,一个神秘的窟窿出现了。
种种迹象表明,地宫曾被盗掘
进入地宫后,考古人员发现了曾被盗掘的痕迹。
地宫是由六块边长1.5米的方形石板组成,成盒子状。每块石板上都刻有经文,但顶部盖板正中有个窟窿,经文遗失;地宫里,文物摆放有些凌乱,一只铁箱盖子侧倒在石座上;另外,地宫内的部分佛像和金涂塔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根据种种现象,考古人员断定:地宫发掘前,曾有盗贼光顾,至少有31件文物被盗。
然而,地宫的顶部石板上曾覆盖着两层条石,且没有移动或损坏的痕迹。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发掘时,地宫内非常干燥和干净,并没有任何因盗洞而留下的碎石。
那么,这个盗洞是从何而来?是何人所为?
猜测一:盗贼是侵华日军
市文物局副研究员赵一新认为,抗战时期,日军曾经入驻万佛塔,他估计盗洞可能是日寇所为。
赵一新说,根据现场看,盗贼凿开洞后,可以直接用手摸取下面地宫内文物的,而且应该是在塔倒塌后不久盗掘的。
他的理由有三个:如果在塔没有拆掉前就开凿盗洞,肯定路人皆知;国民党在金华时,也不可能凿洞盗文物,否则坊间应有传闻;抗战后到1957年期间,塔基上面覆盖着大量废土和石块,盗贼绝对无法凭个人或几个人的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偷盗。
赵一新认为,日军1942年5月占领金华,直到1945年8月结束,这期间,日军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盗窃。
至于为何不打开地宫取尽藏物,赵一新推测,日军害怕招来国际舆论非议,才不敢明目张胆盗窃文物,而且这批盗窃者,可能仅限于一小部分日寇。
猜测二:寺里的和尚和工匠合谋盗墓
何孙耕认为,盗贼可能是内鬼。
他分析说,地宫盖板上砌的两层长条石,完全按照古代建筑施工技术和材料砌成,应是造塔时原样,而非后人仿造。另外,地宫内没有碎石块,盗洞上下口也比较一致。据此推测,盗洞是寺里的和尚和工匠合谋、预先凿好的。
何孙耕还专门给记者画了一张地宫草图。据他演示,盗贼用手是无法直接拿到文物的,他估计是用竹子做的夹子夹取文物,所有才会留下许多基座。
婺城区文物办主任刘金发对以上观点持慎重意见。但他同样认为,根据盗洞大小,这起码要几个人合伙才能完成。
聂小倩是万佛塔下的多情女鬼
这个故事可能是李渔向蒲松龄报的料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很多故事流传广泛,多次被改编搬上荧幕,人们最耳熟能详的就是《画皮》和《聂小倩》了。
聂小倩住在万佛塔下
“聂小倩就是万佛塔下寺庙里的女鬼。”原太平天国侍王府副馆长、文物博物馆副研究员蒋鹏放告诉记者,这个流传了几个世纪的传说就发生在金华万佛寺之下。
在《聊斋志异聂小倩》中,对故事发生地场景的描述是这样的:“(宁采臣,浙人)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出寺北,见荒坟累累。”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宁采臣有次恰好去金华,到城北后,进一座寺庙里休息。寺庙大殿宝塔十分壮丽,但地上长满比人还高的蓬蒿,好像没有有人来来往往的踪迹……宁采臣走出寺院,在寺院北边,他看见一片荒冢。
宁采臣投宿的是密印寺
艾青的侄子、著名诗人蒋鹏放告诉记者,他特地调查和搜集了《聂小倩》的许多资料,再加上自己对金华地域和历史的了解,他的观点是:宁采臣当时投宿的就是万佛塔下的密印寺。
“按照文中的描述,这个寺庙应在金华北城墙处,且寺旁有塔。当时金华城内只有一座万佛塔,在万佛塔旁边正好有一座寺庙,就是密印寺。”
蒋鹏放解释道,万佛塔前面的楼阁,就是当时金华考生科举应试的考场,“后来成为了太平天国侍王府。考场周围有很多学生考寓,就是供给考生投宿的。”蒋鹏放就此推断,宁采臣从家乡到金华赶考,住在万佛寺的可能性极大。
记者从金华文史资料委员会了解到,万佛塔建在金华城东酒坊巷北段塔下寺山坡上,本名“密印寺塔”,因每块砖头上都雕有佛像,故俗称“万佛塔”。
事情不可能发生在西峰山
坊间还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就是聂小倩的故事发生在金华西峰山,现在的金华四中一带。
“好多金华人都听说过西峰旅馆闹鬼的故事,不少人都将那个鬼说成是聂小倩。”蒋鹏放说,这个金华著名的“鬼故事”有误,“西峰山背确实有一座寺庙,叫西峰寺,但没有佛塔,因此不可能是聂小倩所在的寺庙。”
蒋鹏放说,从环境和建筑上看,这里不是聂小倩故事的发生地。“还有一点,上世纪80年代,西峰寺旁曾挖出一口古井,从出土的文物看,并没有发现任何与聂小倩相关的信息。”
可能是李渔向蒲松龄报的料
来自兰溪的蒋敢干对清初著名剧作家李渔颇有研究,他表示,聂小倩的故事可能是李渔向蒲松龄“报的料”。
“蒲松龄和李渔有过交往,双方是朋友,聂小倩的故事还有可能是李渔告诉他的。”蒋敢干说。
李渔是兰溪人,在《蒲松龄年鉴》中,有这样的记载:“春,蒲松龄邀李渔赴宝应演戏祝寿。时李渔在扬州,蒲松龄在宝应知县孙蕙幕中,邀李渔家班女戏为孙蕙献艺祝寿。蒲松龄并手录李渔词《南乡子寄书》相赠。”
“李渔比蒲松龄大30岁,李渔当时的名气就很大,从这段文中可以看出蒲松龄对李渔的敬重。”蒋敢干提出,按照当地的民间流传,蒲松林应该来过兰溪拜访李渔。李渔跟其说金华的鬼怪故事极有可能,弄不好,蒲松林还顺道来过金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