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老人。
李丹妮珍藏着每一封书信和当年同游杭州的照片
浙江在线10月27日讯分离了半个多世纪的中法恋人,前不久回到了杭州这个镌刻着他们纯美初恋的地方。
浙大校园的桂花树下,李丹妮又轻轻哼起《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当我们还年轻)》的旋律。
这是袁迪宝最爱听、最爱唱的歌。
“每当唱这首歌,想念杭州时美好的时光,幸福感充满我心。”给李丹妮的信里,袁迪宝曾经这样写道。
而李丹妮,守着袁迪宝的信,守着袁迪宝的爱,独自走过50多年。旧时的信件,成了她最心爱的珍宝。
因身染小恙,李丹妮、袁迪宝的杭州之行匆匆结束。但两位老人显然未能尽兴,说好要再来一趟。
“没有比杭州更适合做爱情之都的城市了。我要再回杭州,找找过去。”李丹妮说。
听说11月的杭州银泰,将有一场示爱情书展时,她显得很有兴趣:“我也很好奇,杭州现在的年轻人是怎么谈恋爱的?情书,他们还会写吗?”
校友会上“秀”幸福
中秋节的前一天,从法国飞到厦门的李丹妮,与袁迪宝结婚登记。
本来,两位老人约定11月初来杭州重游故地,可等了50多年,他们不想再等了。10月17日,在袁迪宝三儿子的陪同下,两位新婚的老人提前回到杭州,故地重游。
83岁的李丹妮,到杭州的第一站,不是她与袁迪宝相识的浙江医学院(现浙江医科大学),而是母校浙江大学。
李丹妮1946年进入浙大。浙大校友总会特地为她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她入学时的档案复印本。
浙江大学的座谈会上,李丹妮左右手的无名指上,各戴着一枚戒指。“这是今年结婚后刚添置的。”她抚摸着戒指,“我现在的生活很幸福。”
情书撑起半世纪的岁月
“这50多年,一点也不苦。真的。”李丹妮的微笑如春风拂面,温暖而轻柔。“那不是一段哀怨的日子。有期待,也很充实。”
作为中法混血儿,李丹妮一直记得妈妈的话:“你是中国与法国之间的一座桥梁”。
回到法国后,李丹妮来到里昂的中法大学担任秘书。这个法国姑娘包揽了中国学生赴法留学的全部具体事务的处理。因她为中法文化交流所付出的努力,法国政府授予了李丹妮骑士勋章荣誉。
平淡充实的工作之余,她始终不能忘怀杭州的那些岁月,她珍宝般守护着一个叫袁迪宝的中国男人的情书。
起初的10多年来,两人一直互通信件。直到文革开始后,两人的信全被退回原处,彻底断了联系。
袁迪宝被迫烧毁了所有与李丹妮相关的物件,包括她一撮美丽的金发,以及10多年来厚厚的一沓书信。
此后近30年,两人彼此不知道对方的情况。
孑然一身的李丹妮,靠着袁迪宝的86封书信,独自走过了30多年。每天完成工作,回到家中,她都要细细翻出小心整理好的书信,一封一封打开,阅读。
唯有情书相伴的日子里,李丹妮满怀希望地期待着。“有那么一个人深深地爱过我,我不后悔。”
迟来的情书重牵恋人
今年年初,在子女的劝说下,丧妻多年的袁迪宝鼓起勇气,花了几个晚上,写了相同内容的5封信,寄向法国曾经熟悉的几个地址。
大洋彼岸的那一头,李丹妮揣着袁迪宝的信,呆呆地坐在自家的院子里。
她没有及时回信。“我感觉我在做梦。我反复不停地看,一遍一遍地看,就怕忘了重要的某件往事,信难以释手,而且想得很多很多……”
3个月后,李丹妮颤颤巍巍地提笔回信。3张写得密密麻麻的信纸,夹着一张她的彩照。
这一头,袁迪宝老泪纵横。
这对被迫分离50多年的恋人,因为情书,终于再度牵手。跟随李丹妮一同回到中国的,是几十年前所有的情书。
杭州,我一定会再来的
10月21日,李丹妮突患重感冒。
第二天一早,她和袁迪宝决定先回厦门休养,等身体恢复了再回杭州。“还有很多事没来得及做。杭州,我们一定还会再来的。”
昨天,记者联系上袁迪宝的三儿媳欧阳鹭英女士。“丹妮妈妈的病好些了,但身体还很虚弱,需要静养。”
李丹妮说,人生真是奇妙无比。50多年前,她爱极了杭州。50多年后,已然古稀,重回故地,她却无法很好地适应杭州的气候。而从未到过厦门的她,几乎在第一时间,就爱上那里的环境和气候。“也许这是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