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01日讯“这是什么,黑乎乎的,吃的还是玩的?”10月28日,在临海永丰镇水港村头的小摊前,一位游客指着一盆黑褐色、有些干瘪的不明物,猜了半天也没猜对。
站在一旁的村民揭开了谜底,它叫——“柿柁”,是将柿子放在烘房内烘制而成。别看它样子难看,但放进嘴里,嚼起来比柿子多了分韧性,较之柿饼,少了分甜腻。
推陈出新的“柿柁”源自祖辈
据种植户崔允强介绍,以前,水港红柿很少对外销售,很多柿子烂在枝头。老辈人看着心疼,试着将柿子去皮,用绳子串成一串串,放在太阳下晒干,吃起来别有风味,而且保存时间很长。
“今年受霜冻影响,柿子从去年的6万公斤减产到4万公斤左右,大家就想着怎么减少损失。有人提出将柿子进行深加工,卖个好价钱,最后敲定烘制‘柿柁’。10月初,我们风风火火地建起烘房。”崔允强说,使用烘房,避免了灰尘、虫子等脏东西,1公斤柿子可以烘制半公斤“柿柁”。
走进烘房,记者感觉暖乎乎的。原来,燃烧的柴火将房内温度维持在40℃左右。别看房子只有10来平方米,却可烘制3000公斤的“柿柁”,每5天就有一批产品出炉。崔允强说,他们将采用真空包装的形式推向市场,价格1公斤在20元以上。
3年间柿子价格产量均翻番
“3年前,我家的柿子产量每年才两三千公斤,每公斤2元钱。成立合作社后,通过疏果、施农家肥等,一年有5000多公斤产量,整整翻了1倍多。”60多岁的崔允利满脸的喜悦,“好多人特地上山买柿子,1公斤能卖到10元钱!”
村民林晓木说,早在10月初,就有不少游客来买红柿,因为当时尚未成熟,空手回去了。直到10月23日,红柿才开摘,首批1500公斤全被临海一位客户买走,现在光散客一天就能买走500多公斤。
“水港村属于高山村,交通不便,以前村民收入低。2008年9月,镇政府根据水港村特点,开发红柿亮点工程,成立合作社,举办红柿节。”驻村干部李建平说,“虽然今年红柿产量大减,但村民烘制了更利保存的‘柿柁’,因而减产不减收。”
据台州商报 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