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04日讯日前,广州作家荆方在微博上爆料:“刚刚确认,刘文正与费翔是一对,定居纽约。”面对传闻,费翔助理张则表示,此消息完全是无稽之谈。不论事实如何,这条传闻将“同性恋”话题再次推到公众视线的焦点中来。
昨日,记者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心理科的徐方忠博士的诊室,遭遇了一位高调“出柜”的初中女生晓云。她是被父母“拖”到心理医生面前的。
她俩互相喂食
晚上同床睡
该女生长得很清秀,娇娇小小,斯斯文文的,在浙江省一个中型城市读寄宿制中学,刚上初二。在她所在的学校,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她有一个女朋友,她们是一对同性恋人。
两个女生在校园里牵手、搂腰、亲密走路并不稀奇,但晓云和她的女朋友却好得过分:每次一下课,她们就坐在彼此腿上,深情凝望:“我喜欢你”;她们吃饭要互相喂食;她们甚至连晚上都要睡在一张床上。
面对同学,两个女生高调宣布:“我们是同性恋!我们是恋人!”消息传到老师耳中,他立刻将此事告之家长。
父母几乎崩溃:“辛辛苦苦养大的女儿,怎么爱上了女同学?是不是心理有问题?”他们带着女儿赶到杭州看心理医生,希望可以“矫正”这一在他们看来“变态”的行为。女儿却很坦然:“我就是喜欢同性,怎么了?看到男生,我觉得恶心。”
这样的“病人”,徐方忠博士碰到的并不少:“从青春发育期开始,性取向的意识会越来越明显,所以,初中生开始‘觉悟’,并不稀奇。很多成年同性恋者,如果挖掘病史,会发现他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有这样的趋势。”
“成年同性恋者主动来找我的,多数是因为社会不认同引起的心理压力和适应障碍;而初中、高中生来找我,几乎都是父母带来的。”他说,“在此之前,有个高三男生网恋,爱上了上海的一个大学生,于是不想读书了,逃学到上海见男友。父母急了,带他来看医生。”
同性恋是基因变异
成年男性发生率3%
“根据我做过的一项调查表明,杭州成年男性同性恋者的人群发生率为3%左右,其中有3000多名男性同性恋者经常参加聚会活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教授许毅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发现男性同性恋具有4大生理和心理特征——
雄激素水平只有正常男性的65%左右,雄激素和雌激素的平衡失调,但仍有性功能和生殖功能;智能结构与男性异性恋者之间存在差异,其智能结构比异性恋更加平衡,呈现一定程度的“女性化”,言语能力较强。
心理反应方式与女性相似,在心理压力下的第一反应是抑郁、疑病等自我否认表现;举个简单的例子,一男一女同时被打,男性(异性恋)的反应一般偏向于回击,女性的反应一般偏向于哭泣,而男同性恋的反应也偏向于哭泣。
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容易出现抑郁、精神病态、妄想、精神分裂和精神衰弱等症状。
徐方忠医生说,临床上,不提倡改变同性恋行为本身,而是提倡改变因社会压力引起他的适应障碍、情绪障碍。因为,同性恋不是病,本质上,它是有生理基础的。
“同性恋,是一种基因异常。”徐方忠说,对于带着同性恋孩子来看心理医生的家长,他们通常的建议是,顺其自然。
一项研究显示,同卵双胞胎兄弟中若一人是同性恋,那么另一人100%也是;双卵双生的兄弟中,若一人是同性恋,那么另一人50%是同性恋。
许毅在研究中对近1000名男同性恋者的血液样本化验后发现,男同性恋者的雄激素只有正常人的2/3,而他们的雌激素却高达正常人的3倍,这就使他们同时拥有男人的动手能力和女人的语言及审美能力。
许毅甚至做起了动物实验,他要通过控制激素水平,把正常的小白鼠改造成同性恋。
4年的试验中,许毅把新生老鼠用大量雌激素覆盖,等长大后观察行为,结果他成功了。
这是在国际上也没有先例的实验。接下来,许毅打算让研究方向重新回到“人”身上。他的男性同性恋基因模型进展比较顺利,目前正在大规模的采集样本阶段。
半天3人求医
同性恋难“改”
昨天上午,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教授许毅的专家门诊时间。这个上午,他接待了来求医的3名同性恋者:一个是来确认自己是否是同性恋的,一个是来倾诉的,还有一个是希望纠正这种状态的。
许毅研究了“同志”现象17年,他手上,已经有了一套完善的针对同性恋者的测试方式,其中包括:心理、生理、激素检测和大脑检测,“但是这样的检测,我们只针对成人进行。”
“青春期发育期间,有3~4年的时间,他会出现对同性的仰慕和爱好,没有性行为,只是一种模仿和爱慕,不需要给他定性,也不要给他戴上同性恋的大帽子,也不要引导,顺其自然。当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还是要让他们去做符合性别角色的行为,让男孩子会打架,让女孩子不做假小子。”他说。
而对于希望改变同性恋状态的求医者,许毅则提供了一套尝试方案。“这些人,往往是因为社会适应不佳,寻求改变的。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尝试,但效果很难说。”
闺蜜更易被“勾引”
“伪娘”不是同性恋
然而,不是所有的同性恋,都是真正的同性恋。社会风气、所在群体的影响,都会让人的性取向产生偏差。
从基因角度来讲,这和遗传物质变异度的高低有关。与同性恋相关的遗传物质变异度高的,就是典型的同性恋;而变异度低的人,其性取向就处于模糊状态。性取向模糊的人,通常会按照其社会性别生活,而如果遇上一定的诱因,就可能被带到同性恋的道路上来。
这在女性身上特别多见。
男性的假同性恋,徐方忠几乎没碰到过:“男性之间,本身亲密接触就少,一旦越界,非同性恋一方就会断然拒绝;而女性之间,比较愿意做一些身体的接触,比如挽手、搂腰,甚至互称‘老公’、‘老婆’。正常状态下,这只是‘闺蜜’之间的亲密,但如果一方是女同性恋的话,日积月累,感情深厚起来,很可能会把另一方也带入同性恋的状态。”
这样的假同性恋状态可以持续多久?徐方忠说,不一定,但等她遇上真正喜欢的异性朋友时,她就会幡然醒悟,“所以,如果真担心孩子被‘勾引’成同性恋,家长需要更多关注孩子交往的人群。”
但是,徐方忠也表示,临床上很难用手段确认真假同性恋,一般需要专业的心理医师通过聊天、咨询,了解其真实的心理状态,方可做出判断。
许毅则表示,所谓被“勾引”,只是同性性行为;而被“勾引”成同性恋的,几乎不可能。同性恋和同性性行为是两个不同概念,同性性行为是一种带有境遇性的行为,比如监狱等地方是同性性行为的易发区域,这种行为和性取向没有必然关联,通常是霸权的一种表现。
许毅曾经跟踪过不少男性假同性恋患者,他们经过1~2年的过渡阶段,往往就会回归到正常的异性恋状态。
当下流行的“伪娘”,是否与同性恋有关?徐方忠说,这不是同性恋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它可以解释成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就像京剧中的男扮女装——电视媒体上的伪娘,也可能是想迎合社会的要求、吸引眼球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