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04日讯“我志愿在身故后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组织,用于临床、研究和教学,以挽救他人的生命……”这是写在《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志愿书》开头的话。昨天是我市人体器官捐献正式接受登记的第一天,市红十字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当天下午4时,全市共有35人到各地红十字会填写了捐献志愿书,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年轻夫妻想法一致:用这种方式为公益尽份力
来自市港航局的周先生昨天第一个来到市红十字会,今年30多岁的他为自己和爱人都填写了捐献志愿书,夫妻俩一起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试点开始后我就联系过,进行了预登记。”周先生说,他和爱人在这件事情上想法一致,不存在家人反对的情况,两人都希望以这样的方式为社会公益尽份力。
昨天上午,包括周先生夫妇,市红十字会就有3对夫妇登记在册,双双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其中一对退休夫妇还写了一封遗体捐献申请书,提到他们两人自退休后就萌生了百年后把器官移植给急需的患者,将遗体捐献用作医学研究的想法。在申请书中,这对退休夫妇不仅自己签名承诺,还有其子女的签名支持。
志愿者芳龄二十:等时机成熟和父母沟通
来自江西的曾先生当天和朋友赵先生一起来到市红十字会登记,曾先生出生于1987年,赵先生出生于1982年。“我平时都有献血,身体很好。”曾先生称,捐献人体器官是有利于社会的好事,年轻人应该身体力行,他以前在老家就准备捐献器官,但是老家条件还不具备,一直没能成为志愿者,现在来温州7年了,打算落户下来,就在这里进行登记。“我姐姐知道这事儿,也支持我,但我还没有和父母说。”曾先生称,老家在农村,父母观念比较传统,等到有合适的机会再告诉他们。
1990年出生的陈小姐是当天登记的年龄最小的志愿者之一,老家在平阳县的她说,一次在网上看到,人死后葬掉,器官价值就为零,但是如果捐献出去还能帮到别人。“那时受到了触动,后来又接触到一些类似的新闻报道,这次一看到消息就去登记了。”陈小姐称,这是她考虑已久的决定,但父母未必马上会认可,所以准备等到自己年龄再大点,父母也认同她已经成熟时再告知。
八旬老人偷偷赶来:希望子女尊重上辈人选择
1930年出生的姚先生昨天早上独自走进市红十字会登记,他是当天登记的最年长的志愿者。姚先生称,他年纪大了,参与过几次丧葬仪式,觉得自己实在不喜欢死后还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告别。“我想在百年之后将遗体用作医学研究,对社会也许是笔财富,不然也是白白烧掉。”
姚先生称,这样的想法已经有20年了,其间多次和家人交流过,但没有得到家里所有人的支持。“我家里有两人是学医的,可她们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直反对。”姚先生说,他是偷偷来登记的,不过以后会继续和家人沟通,希望有关人员能够帮助做家人思想工作。
姚先生的情况引起同在现场登记的徐先生的感慨,今年60多岁的徐先生说,他和儿子说过一次,见儿子没反对就过来了。“希望子女能够尊重上辈人的选择。”徐先生称,人死后都化为一抔土,长辈的心思子女应该理解。
记者在志愿者填写的资料中看到,当天前来的志愿者基本上身体都健康。据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志愿者中,有公务员、退休干部、经商人士、文艺界人士等,除了本地居民外,一些新温州人也积极参与。
据了解,《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志愿书》一式三份,省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收到志愿书后,会电话联系核对资料,核实后会向志愿者发放一张可供随身携带的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卡。
据温州都市报 记者 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