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08日讯 据《今日早报》报道凌晨5点,天刚蒙蒙亮,俞佳友就起床坐在电脑前,浏览当天各大媒体的新闻。然后啃点干粮,驾上那辆伤痕累累的别克凯越,开始他的农村指导员工作。
“这两年,我是浙报集团委派到青田县万阜乡的农村工作指导员,但我仍然是个记者,不能荒废原来的业务。”对于这两年的工作,俞佳友自己的理解是:“一个下乡体验的记者。”
他的车成了村民随叫随到的“公交车”
万阜乡是个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山区乡,8个行政村90个自然村的9103名村民,散落在海拔500多米高的大小不同的山坡上。这从青田县去万阜乡3个来小时的盘山公路上,依稀就能感觉到。而每天往返于两地的,就只有一趟公交车。
“刚来万阜的时候,对乡里的情况也不了解。即使心里想为大家做点什么,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俞佳友怀着要为乡民做点事的想法,把自己的别克凯越开进了大山。
他开车,不仅为自己下村方便,更多的时间则是用来接送乡村干部、村民到县城办事。从他下乡至今,他的车跑了69000多公里,是他在杭州所开里程数的两倍多。
去年7月19日,村民想养殖龙虾,却苦于没有技术。俞佳友开车带他去缙云一家养殖大户学习。
今年1月31日,村民吴如花即将临盆,需要赶紧送县医院。俞佳友二话不说,把人抱上车就出发。山路崎岖,准妈妈又不停喊叫。为了保证安全,俞佳友足足开了4个多小时。
“在万阜乡,很多村民都坐过俞佳友的车子,大家开玩笑说,他的车子是随叫随到的公交车。”万阜乡党委书记季焕平说起这个搭档的私车公用故事,感慨万分。
刚开始跑的时候,村民们过意不去,要付钱给他,俞佳友总是以风趣的语言谢绝:“那是非法营运,我出车是帮忙的,哪能收钱呐?”
可是,出车的次数多了,尤其是在弯来绕去的盘山公路上,磕磕碰碰的机会自然多了不少。为此,他的车差点上了保险公司的“黑名单”。现在那些不超过千元的小刮擦,他都不敢报案,全部自费修复。
他把自来水通到蒲州村的每家每户
蒲州村,是俞佳友到万阜乡后分到的第一个联系点。让他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在这片青山绿地上生活的村民,到了秋冬枯水期时,常常会陷入断水困境。为了用水,村民们天没亮就排队等着,有的甚至不得不走到1公里以外的地方挑水。
去年2月26日晚,蒲州村两委召开会议,研究解决797位村民的饮用水问题。
会议之前,俞佳友重点走访了村民代表、组长、党员干部、困难户等,得知资金是个最大的困难。
“早在2007年,水利部门拨款5万元,让我们解决喝水问题。可我们只在离村4公里的地方做了个蓄水池,钱就花完了,工程也就这么一直拖了下来。”村党支部书记蒋真法说,前几届班子也想干好这件事,但最后都因没钱而不了了之。
“这事绝对不能再拖,资金我们可以再到上面争取,请我们集团支持,现在最要紧的,是我们的齐心协力。”就在俞佳友一次又一次的打气后,大家也鼓起了干事的劲头。
浙报集团、乡里、县里、乡村干部,加上各个村民,只要是能想到的地方,俞佳友都跑去募集。同时,他一空下来,就跟大家一起,在山路上挖沟,铺设水管、建造蓄水池。
两个月之后,俞佳友用筹集到的近40万元资金,终于把自来水通道了蒲州村的每家每户。
他打响“刘基菜园”,把茄子变成“摇钱树”
万阜乡没有工业,乡民们靠天吃饭,农产品自产自销,缺乏产后加工处理、流通渠道和专业化合作组织的引导,抗自然灾害及市场风险能力很弱。
这几年,乡里一直着力打造以高山效益农业为主的产业,发展高山蔬菜、稻田养鱼、杨梅和油茶,却苦于打不开市场。
去年12月5日,高山蔬菜品牌“刘基菜园”商标进入公示期,俞佳友就通过不停催办,使省质检局第一时间,为村民办好了高山蔬菜进超市所需的条形码。
“刘基菜园”商标成功注册,并于今年4月1日投入使用后,干菜加工商胡从良在意大利开出第一家干菜销售店,将万阜乡的干菜远销到欧洲。随后,俞佳友“推波助澜”,在浙江日报发出消息,扩大了“刘基菜园”的知名度。
一有空,俞佳友还常跑农贸市场,除了临近的温州市场外,他还利用回杭州看妻女的时间,跑了家附近的古荡农贸市场,以及专门做批发的三里亭和勾庄等等。
“我们的高山蔬菜,因特殊的地理环境,一般在别的蔬菜下市时刚上市,错开了跟别人的竞争,而且价格上也很占优势。现在温州客商都是排着队来我们这等菜的。”乡长郭海伟自豪地说。
村民刘宝兰是高山蔬菜的种植大户,在俞佳友到万阜乡前,她养蜜蜂,不但把家里的积蓄赔光,还欠债近20万元。让她怎么也想不到,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高山蔬菜帮她还清了所有欠款,而且又重新有了积蓄。
“现在有俞记者帮我们的品牌做宣传,地里种的菜都能变成了钱。今年收获的时候,家里每天都有七八百元进账,最多的一天有1200元。”刘宝兰乐呵呵地说,茄子成熟时,每天都有一些能摘,她儿子就着急地跟她说:“妈妈你可千万别歇下来,你采的不是茄子,是钱!”
面对妻女,他满怀内疚
11岁的女儿,是俞佳友的骄傲;高度近视的妻子,是他最得力的贤内助。然而,面对这两个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俞佳友除了内疚,还是内疚。
“我爱人吴飞梅,两只眼睛的视力加起来只有零点三。虽然戴着眼镜,但她两米以外的世界,都是模糊的。晴天的时候还好,每到刮风下雨,为了安全起见,本来我都送她去单位。”俞佳友低着头,深沉地回忆道。
妻子在省高院工作,三天两头出差,有他在家的时候还好,而现在他去了离杭州那么远的万阜乡,女儿没人照顾,是常常会出现的问题。
“去年年底,我爱人出差,把女儿托付给楼上的邻居照顾,半夜邻居打电话来说我女儿病了,即使我开车赶回家也来不及,只能在这里干着急。我时不时打电话给邻居问病情,还好有这么好的邻居。”说到这里,俞佳友眼眶湿润了,因为他觉得,自己不是个好爸爸。
不过,这两个女人都没有怪他。只是,每次在他走出家门去万阜乡的时候,鬼灵精的女儿都会对妈妈说:“爸爸又出发了,家里又剩下我们两个人,冷冷清清的。家里少了个男人,就觉得缺少点安全感。”做爸爸的,这时只好笑笑,与她们告别。
他把对女儿的爱转嫁到万阜孩子们身上
虽然人来到了大山深处,但他的心,时时刻刻都牵挂着乖巧的女儿。离俞佳友住处不远的地方,就是万阜乡中心学校,每次他听到放学铃声的时候,都默默对自己说:“等把工作干完回杭州,我天天都去接女儿放学,把以前欠她的,统统补上。”
万阜乡中心学校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住校,看着这些跟他女儿一样不能经常见到爸爸的孩子,他又涌起了为他们做点事情的冲动。
“这里的孩子,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有的家庭两个孩子住校,只能拿出一床棉被,两个孩子只能同床睡觉。”教导主任金伟玲说。
俞佳友把这一情况及时和所在的今日早报的领导沟通,编辑部第一时间刊发了报道,号召社会各界的力量,一起关心这些大山深处的孩子。
在本报的大力推动下,到了去年年底,学校的每个孩子,都穿上了俞叔叔募集来的羽绒服。住校的孩子人人都有了棉被,而且大家还都拿到了早报车友会送来的爱心大礼包。
“除了物质上的资助之外,俞记者还帮学校筹建了今日早报‘爱心图书馆’。孩子们通过课外书,了解外面的世界,不仅开阔了眼界,也让我们老师上课轻松了不少。”金老师感激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