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关键词   范围 
杭州晴到少云 38~28℃ 全省
  首页 | 原创 | 浙江即时报 | 资讯通 | 高层 | 人事 | 浙江纵横 | 媒体广场 | 图片 | 专题 | 浙江概况 | 平安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台州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记者节说编辑部的故事 找新闻就像挖豆虫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浙江在线11月08日讯  找新闻就像挖豆虫

  □于鹏(要闻部主任)

  新闻在哪里?几乎每天,这样问自己。

  记者、编辑、部主任,直至总编,只要做新闻的,都会如此。所以,我们是一群焦虑的人。

  如果把做报纸比作做菜,那么我这个部主任,像极了那个筛选食材的人。食材多了帮着挑挑拣拣,食材少了急着翻翻找找,食材没了就算地里只藏着一个豆虫也得挖出来烤,总之一句话:今天做点什么菜,你得心里有个底。有关儿童票身高标准的报道,是我们做过的题材中,很普通的一个。

  别人阅报是休闲,而干我们这行的人,看报更像在工作,要么收集资讯找线索,要么自觉不自觉地去纠错……上周一看报,《儿童火车票购买标准将调高10cm》这则新闻吸引了我。想起今年夏天一家人旅游,老是遇到7岁儿子该不该买票的问题,比如到自助早餐厅、进旅游景点、乘观光车,当时我就纳闷:孩子是否要买票,身高标准到底有没有行业规定?

  那么,在台州,有哪些消费“小小孩”可以免费?多大的孩子能享受半价票?这些标准是怎么定的?跟我们小时候比,现在的孩子吃得好长得快,已有标准还合适吗?儿童火车票购买标准将调高,会不会还有一些行业也想到调整标准?呼啦啦,一连串的问号冒了出来。跟记者一商量,决定做个调查:在台州吃、行、玩,孩子们有哪些优惠?我们觉得,这个调查有关孩子,且服务性强,家长会关注。

  这只是我们的主观判断。报道最终会不会吸引读者,在此基础上还能不能再做点什么——问题不断冒出来。新闻这行,跟绝大多数行业不同,随时都会面对新的焦虑。

  新闻在哪里?当这个问题逼近的时候,我们就是凭着对生活的认知,再加上一群人的智慧,做出判断。因此,沉入生活、感受生活,才能找到最好的新闻源,才会有更多的灵光闪现。

  享受抓狂的采访

  □朱丹君(记者)

  每一次,采访令我又爱又恨的调查报道,我都不得不将情绪上升至一级战备状态。采访不顺利的时候,我会焦虑、烦躁,甚至抓狂。不过看着厚厚的几张纸,变成一篇完整的报道,我会轻松地舒一口气,然后嘴角向上,满心欢喜。

  一个星期前,一则《儿童火车票购买标准将调高10cm》的报道进入我们的眼球,我们决定以此为由头做个小调查,看看台州的汽车站、电影院、旅游景点,儿童的收费标准究竟怎么样。

  有了初步思路后,我先查阅相关资料,制订了一个采访提纲。两天的时间里,我采访了近30个对象,其中包括5家电影院、3个汽车站、5家餐馆、10个旅游景点、机场及旅游管理部门相关人士,最后还采访了5位家长。

  从采访、整理到最终成稿,我拨打了N个电话,有的细节有疑问,还需2至3次的重新确认。此类报道内容琐碎、数据繁多,最关键的是要设计好采访问题,做一份完整的问卷调查。完成问卷后,还要对这些资料进行细致的整理核对。最后分析资料,归纳总结,才能完稿。

  我曾参与过编辑部里策划的台州人读书小调查、幼儿教育调查和教师节特别调查。这些调查在采访中很少会一帆风顺,真实的情况常常跟我们最先的设想有出入。只有真正接触了,我们才知道结果是什么。

  做调查报道,统计工作量大,头绪从无到有,设想由粗到细,资料由薄到厚,特别花工夫,往往需要一个默契的团队协作才能很好地完成。虽然付出的辛苦多一点,但我特别享受这个过程:累并快乐着,真好。

  隐形的翅膀

  □杜媛(编辑)

  读报时,极少有人留意报纸左上角编辑的名字。不过你阅读的新闻,早已融入我们的一番心血。作为一个编辑新手,我才刚刚起步,但已体会到:编辑就是“幕后英雄”。

  关于儿童票标准这篇稿件,记者采访得很详细,但涉及场所多、标准多,读下来有些千头万绪。

  记者原来多使用“什么样的身高去哪些地方有优惠”的行文格式,读下来,我满脑子身高数值,对具体地方却没有印象。于是,我把地方元素提到了前面,让报道更直观。然后再度归纳,如旅游景点部分,把免票的景点提取出来放在段首。

  接着是核实报道中不明确的细节。举个例子,记者写到“临海崇和电影大世界,半价日儿童已经享受半价,不再有其他优惠”。从字面理解,半价日所有儿童均半价。但是,1.1米以下的儿童是否也是半价就存在疑问。再次核实后才得知,半价日1.1米以下儿童是免票的。

  类似这样的小问题,记者原稿里会有很多。我是不能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疑问的。

  编稿后,我转战做版室。在电脑上,稿件的标题、各块文字能单独移动,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标题块、文字块尽可能美观地摆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事实上,我在兼职美编。

  一个空白的版面全由我操控,一想到最后大家看到的报纸版面成品是由我设计的,压力便陡然而增。

  做版面不仅要把握整体布局,还要注重细节。比如要利用标点符号做一些小图标,让版面更加丰富;要利用对齐线,让版面更加规整。常常要忙活两三个小时,才能交出自己初步作品。

  几番修改后,我的“最终作品”才会送给总编审阅。当值班总编的“清”字签到版面上时,我一天的辛苦劳动才算画上了句号。

  咬文嚼字挑毛病

  □吴璐(校对)

  什么是校对?你也许不太清楚。平时,有很多朋友对我的工作特别好奇,经常问这询那。想想也是,每天我们的名字都会出现在报纸上,读者既熟悉又陌生,难免会有人想知道校对是怎样工作的。

  校对不属于采编人员,但却和报纸、新闻密不可分。校对工作是报纸出版流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即在大样里找差错和疏漏。别看工作琐碎,但责任重大,若有疏忽,一句话一个字就会引起误解,甚至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这个职业有个很文雅的称呼:第一读者。

  我们是一群鸡蛋里挑骨头的人,天天在找茬纠错。而差错基本可分两大类:稿件行文错误和排版格式不规范。前者又可以根据不同标准继续细分,如:错字、多字、漏字;字、词、句、段落、标点符号……

  以11月7日4版为例,我想再现自己的部分工作细节,让大家对校对有更深的了解。

  在这个版面《俄总统为何执意视察南千岛群岛》一稿中,第一段有句话“从俄目前俄国内外局势看”,明显多一个“俄”字,要删。接着看,第二段“……反应了这一立场”一句,“反应”应该是笔误,要改成“反映”。第3段“60多年来,日本各党派在竞选时在领土问题上都奉行强硬立场……”一句,虽不能说有语法差错,但使用了两个“在”字,读来总觉拗口,故删去前一个“在”字,不影响原意。第4段“乌克兰今年二月总统选举后”一句,根据1987年国家7部委(局)《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此处月份应使用阿拉伯数字。我就是这样逐字逐句地在挑错。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校对每天默默无闻、循环往复地做着同样的事。现在,我已经喜欢上了挑错。

  从读者的角度来把关

  □陈国炎(副总编辑)

  新闻是什么,我认为对于做报纸的人来说,新闻是“商品”,只有读者喜欢、有用,新闻产品才有了它的交换价值,真正成为新闻商品。所以我常想,我们都市类报纸做新闻、审稿子,能不能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反向思维,这样的效果会不会更好。

  今天有关儿童吃、行、玩限高免费的新闻调查,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觉得,这个稿件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具有很强的新闻性,而是在于它能够对读者提供多少有价值的信息和服务。与以往新闻的“把关”侧重于对于新闻导向和事实的审核所不同的是,我把这则新闻“把关”的侧重放在能否体现报纸对于读者有效需求的把握上,编辑也在这些方面多做了补充和延伸。在我看来,“硬”新闻的魅力是用新闻凸显报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而“软”新闻则应从报道的深度、服务性和实用性上赢得更多的读者。

  从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发现新闻稿件更多的不足。就这篇稿件来说,标题和文章力求与读者贴近,从广泛搜罗信息,到表达市民观点,都很有贴近性,但如果能够将稿件中的信息进行整合,以图标方式呈现,对于读者阅读可能更为方便,这也是我们做这类新闻常常会遇到的一点遗憾。

  从读者的角度把关,为新闻承担的责任也更多。一种责任是对于记者和编辑的责任,怎样让他们的劳动不留遗憾;一种责任是对于新闻本身的责任,怎样让它更广传播;一种责任是对于报纸的责任,怎样让它更具影响;还有一种责任是对读者和社会的责任,怎样让它更有价值。

  相关链接
  看报纸如何印出来

  每天来到办公室,热心的同事总是将新鲜的报纸放在我桌上,那些飘着油墨香味的报纸,在翻看的时候,总是让我心中泛起一阵欣喜和好奇的涟漪。

  做记者一年多,对新闻的策划、采写、编辑已经熟悉了,但对报纸怎样印刷的却知之甚少。马上就是记者节,编辑部安排我们这些刚入行的新闻人去印刷厂体验完整的报纸生产流程,正好一探究竟。

  与朝九晚五的工作不同,报社的印刷厂,白天相对安静,晚上则人声鼎沸。我们的参观也在深夜开始。带我们参观的是商报印刷厂的值班厂长邬建华,从1984年建厂至今,他一直在印刷岗位上工作着。他说,当年的印刷厂从印刷一张四开的台州报起家,一台机器,套红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而如今,5条流水线,一个晚上印出几十万份报纸已不是难题。

  11月6日晚上10时30分,编辑部准时将所有版面的清样传至印刷厂,11时,用于印刷的模版已经制成。

  “从报社将版面传过来,接收完成一般需要五六分钟时间。”邬厂长介绍,“接收完毕后,照排机直接打印出版面的菲林片,再将菲林片的内容晒到PS版上,经过药水冲洗和弯版打孔,一张当印刷模版的PS版才完成。一份16个版面的报纸,完成模版过程需要30-40分钟。”

  说话间,照排机打出一张菲林片,胶片的材质透明,文字和图片呈黑白色。工作人员将菲林片放到晒版机上,几十秒后,一张PS版出炉。触摸PS版,质感如铁,但柔软可弯曲。放入药水中浸泡后,原本蓝底的PS版,渐渐退成白底。“若报纸版面是黑白色,那么只需一张PS版,如果是彩色的,则要出四张版,红、黄、蓝和黑色,印刷时才有彩色效果。”邬厂长说。

  模版好了,印刷便真的要开始了。偌大的印刷车间有5条流水线。当我们进去时,商报正要开印,随着一声“开”,机器便高速运转起来。那是我们第一次见到这些“庞然大物”,三四米高,两台机器组合,一台放新闻纸,送至另一台完成印刷后,由传送带送出。拿起一份刚刚“出炉”的报纸,手里感到一股温热,稍一触碰,手上便沾上未干的油墨,心里激动无比。

  高速运转的印刷机,以目不暇接的速度一直出着报纸。电脑操纵显示屏上的数字也不停地刷新。“一台机器一小时能印2万-3万份报纸,即使如此,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也是家常便饭。”邬厂长说。记者 李洁 见习记者 章韵 郑娴

  看报纸如何发出去

  昨日凌晨4时30分,记者赶到台州日报社印刷厂,灯火通明。投递员们身穿藏蓝色工作服,忙碌地分拣报纸。

  应光辉,是商报椒江发行站一名普通的报刊投递员。

  “每天第一件事就是仔细核对报纸份数。”应光辉说,“然后,我们按投递户的数量分批装袋,这样可以减少在投递过程中数报纸的时间。”

  怕打扰应光辉分拣报纸,我和旁边负责分发打包的老管聊了起来。老管的工作时间是凌晨1时到5时30分。他说,光辉负责第五段投递工作,椒江发行站有60个投递员,每个投递员负责一片区域,按“一段”“二段”划分。投递员负责的“段”不同,所需分发的报纸数量也不同,少则几百,多的要上千。

  5:05,应光辉分拣完报纸,他分别把报纸叠放在电瓶车踏板和后座。“你这儿有多少份报纸?”“600多份。”他笑了笑说,“今天算是任务比较轻的。星期五版面多,重量是这儿的两三倍,有百来斤。有些投递1300份的,一股脑儿都压在电动车上,电动车的脚架都承受不了。”

  5:10,应光辉冲我招了招手,“走吧”。在路灯光亮中,我们骑着电动车离开了印刷厂。深秋的清晨,特别是刚下过一场雨,寒意逼人。街上一片寂静,只有几个环卫工人。

  5:30,我们来到“五段”起点,海门老街附近,应光辉送出了第一份报纸。“以前这儿住着一个退休老干部,我每天6点前就把报纸送给他。有一次因为印刷得晚,我6点半送到,他说等我好一会了。所以我们能快则快,争取早点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

  不一会,我们来到东园小区,每幢楼下都有个大信箱,只见他掏出钥匙开信箱,麻利地将报纸放进。去小区这么多户人家,应光辉熟门熟路,连投递表格都没瞄一眼。

  6:20,我们向外沙工业区赶去。途中,许多街边的店铺还未开门,应光辉就将报纸折叠后塞进门缝。

  6:35,初升的太阳让城市一下子光亮起来,路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应光辉穿梭在工业区各个企业的传达室。“我跑五段才几个月,如果是以前跑的‘段’,我和大部分传达室的人都熟了。”他说。

  8:20,所有报纸分发完毕。应光辉紧绷的弦舒缓下来。他说,今天算是比较轻松的,平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回来的路上人群熙熙攘攘,应光辉很快融入茫茫的人海中。整个台州像应光辉这样的商报发行员还有500多名,是他们,每天沐浴着第一缕曙光,在第一时间,把最新信息带给读者。记者 方小军

  看报纸如何e起来

  深更半夜了,报社一群“夜猫子”才开始上班,其中有一个二女一男“三人团”——中国台州网台州数字报编辑。

  他们早上躲在被窝睡大觉,中午才揉揉惺忪的眼睛醒来,下午打扮一新出门。颠倒的生活,一度让邻居怀疑过他们的职业。

  11月6日,星期六,下午6时。当日数字报值班编辑林霖(数字报唯一的男编辑)来到办公室,前期诸多繁杂的准备工作就不一一描述了。

  晚上11时30分,小林正式上岗,第一件事就“管”商报领导“闲事”,点点鼠标进入报社内部网,看看《台州商报》值班总编是否在组版系统中加盖电子大样章。

  值班总编一“章”定音后,小林也不敢“轻举妄动”,还得再等上20分钟才能“开工”。报纸都清样了,为啥还要等20分钟?那是因为小林他们“多个心眼”,担心清样临时有变动,到时候电子版跟报纸不一样,就自己跟自己“打架”了。

  “明天的《台州商报》有8个版面,我们编辑成数字报大约需要半个小时。”小林介绍说,编数字报要过“五关”,一是从内部网将版面导入公共盘;二是从公共盘将信息导入数字报编辑系统;三是把版样导入多媒体平台;四是进行发布前的最终浏览;五是把完整的数字版“挂”在中国台州网上。

  等到数字报“挂”到网上,时钟已转到7日。

  小林说自己做数字报编辑已5个月,最难忘的日子要属今年6月的南非世界杯。他和另外两名同事都是凌晨三四点开始干活,做好报纸天都亮了。

  小林幽默地说,还好世界杯4年一次,不然天天咖啡伴侣也不管用。记者 张奕

  据台州商报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浙江新闻-每日关注】杭州:领导干部出入私人会所将点名通报-浙江新闻

小伙遇车祸遭拦腰碾压
世界500强高级女白领被迫请假照顾双胞胎女儿
23天里1家法院受理31件危险驾驶案 9种醉驾要加刑
杭黄铁路工程获批 2018年坐火车一个半小时到黄山
浙江新增5例H7N9禽流感病例 杭州活禽交易全部暂停
行人擅闯机场快速路被撞后遭反复碾压 责任怎么判?
"单独"二孩准生证起码要7种证明 最快节后申报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记者节网友客串"帮忙记者"很忙很充实
·媒体服务大众记者在您身边 浙江新闻界庆祝记者节
·第11个中国记者节 浙江新闻人与市民现场“零距离”
·媒体服务大众记者在您身边 浙江新闻界庆祝记者节
·第11个中国记者节 范大姐、老娘舅现身运河文化广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