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11月12日电(记者 方益波)浙江宁波鄞州区翻石渡村村民周大伯搬进新居已经一年了,坐在自己近180平方米的大房子里,他高兴地说:“用城里人的话讲,阿拉的‘身家’现在也不好说了啊。”
作为浙江省第一财政强区,鄞州区在过去的八年中,大力推进“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工作,至今共投入资金超过104亿元,新村建设规模已达到1032万平方米。为农村居民提供了8万多套新房源,已入住农民11万多人,解决了近万户大龄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难题。极大地改变了许许多多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形态,为很多人谱写了财富传奇,实现了“新村梦”。
百万富翁是如何产生的
在翻石渡村,经过了两期建设,至今已有236户农户分配到了385套新房,据保守估算,户均房屋资产达到90万元左右。
八年新村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不断强化,农民家庭资产迅速增加。据估算,原来农民的房产价值在2-10万元之间,经过改造建设,增值至少达到了10倍以上,部分村民按照政策规定还可购置第二升值第三套住房,获得丰厚的财产性收入。
鄞州有人口80万,其中80%为农村,72%为农村人口。过去,当地农村住房问题十分突出,简易结构、木结构、砖木结构住房比例较高。全区1500多个自然村,424个行政村(居委会)异常分散,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难以普及配套,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从2002年起,当地决定以“民办公助”的形式,实施大面积的“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提出了“居者有新房、村庄有新貌、城镇有新型”的目标,大力推进农村住房改建,同时作为城乡统筹系统工程,全面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基层组织建设以及文化传承等工程。
漫步鄞州乡间,村落里耸立着崭新的社区服务中心,一幢幢多层住房和联排别墅散布在小河两边,廊桥、公园、树林、小桥点缀其中。移步换景,随处可见丝毫不逊色于城市的人居环境。
在旧村改造过程中,鄞州区通过城中村改造、小型村合并、自然村缩减、空心村拆除和高山村拆迁以及村民以宅基地换城镇住房等措施,加快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村集聚集中,鼓励村民放弃宅基地,退宅还耕还林。2009年底时已建成镇级农民集中居住小区14个。原来农民房产是不能上市买卖的,经过改造新建后,即能出租也能出售,据了解,新村住宅都以成本价卖给农民,价格一般在1000—1500元/平方米左右,而部分采取村民联建的村庄建设成本更低,如上李家村等村庄的新村建设成本价仅为500到600元/平方米。宁波作为发达地区房价本来就不低,鄞州又是宁波最富区域之一。这些新村住宅与同期市场上的商品房房价相比,差价极其巨大。不少农民的房屋转眼就像坐了火箭一样“猛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百万富翁。
只要一户不同意整个街区都不建
旧村改造中,鄞州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来考虑,确立了“尊重民意,维护民利,依靠民资,强化民管”的“四民原则”。旧村拆不拆,新村建不建,怎样建设,都由农民说了算。一个村搞不搞村庄建设,必须尊重大多数村民意见;一户村民愿不愿拆除旧房,必须尊重本人意愿。旧村改造将村庄化为几个街区,每个街区的几十户人家自己拆、自己建,资金、利益分配等问题完全由农民自己决定,只要有一户不同意拆迁,整个街区就都不建。
政府的主要工作是“服务”,优化环境,搞好配套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各种财政支持,一些行政性、事业性的规费予以免缴、缓交或减免。其它具体工作完全尊重村民的意愿。搞不搞拆旧建新,建新房从规划设计、政策制订到施工图纸确定、建筑单位选择、工程招投标、质量监督等一系列问题,均由村民自行决定自己管理。
自己的新村自己建,激发了农民群众极大的热情。云龙镇上李家村共有223户农户,仅一个月时间,就有170户签订了拆迁协议。
鄞州的新村建设并不是单纯的住房改建,而是村庄改建,不仅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拉动内需,而且涉及生态、文化乃至基层组织建设,更重要的是,这一创新活动变“替民做主”为“由民做主”,凸显了农民主体地位,推进了农村基础民主实践。
集士港镇祝家桥村1万平方米的农民新居工程完工,40多户农民搬进了漂亮的三层公寓式住宅。这批农民住宅在建设工程中没占用一分耕地、镇村未出一分钱、政府也未参与拆迁,全部由村民自己完成。“招标、施工队都是由村民自己选的”,集士港村村民张阿娥说:“为定方案,我们都不知道开了几次会。”高桥镇长乐村在实施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前,召开全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会议,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最终确定了占地200余亩的小区建设风格。
共享公共服务的同时保护好农村特有文明元素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有些地方存在着把“城乡一体化”当成“城乡一律化”的误区,对乡村文明造成了破坏。鄞州的思路是:旧村改造推进到哪里,配套建设就跟进到哪里,让农民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公共产品与服务,但又要充分重视乡村特有的文化型态,尊重并保护好村落优秀传统文明元素不被城市文化简单覆盖。
目前,鄞州农村公交基本实现“村村通”,计划今年年内实现村村电气化;鄞州还实施了十二年免费教育;全区城乡居民人人都能领养老金,10万名被征地农民普遍享受养老保障;54万农民享受到了医疗保障,农民住院医疗和门诊医疗补偿率提高到了53%和45%,在农村形成了“十五分钟医疗圈”,医疗救助多项指标居全省第一;农村劳动力培训后就业率达到85%,充分就业村和社区创建率分别达到67%和91%;农民集中居住小区物业管理率达到80%;还培育发展了1000余支、固定人员4万余名的农民业余文体团队。
配套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区创建的省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已达45个。农民住房的“含金量”持续增加。
不少地方在集聚建设新村庄的同时,尤其注重本乡本土文化遗迹、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下应街道湾底村保护性开发了古色古香的“西江古村”,成为集乡村生产体验、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都市型休闲旅游区,受到村民广泛好评。居住在承载有厚重历史人文积淀的环境中,鄞州农民的住房更多了一份具备独特性和稀缺性的文化特质。
浙江省社科院杨建华研究员指出,鄞州区这种新型村庄社区是一种既有传统共同体的血缘、地缘关系,又具有契约性、规范性的建构性共同体,使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将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实现了传统村落向新型村庄社区的完美蝶变。
在围绕“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的创富神话中,鄞州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6510元跃升至2009年的13930元,7年翻了一番。2009年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统计局发布《浙江2008年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指出,鄞州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得分居全省榜首,在以强县经济著称的浙江省诸多明星县市区中,率先进入“城乡全面融合阶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