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对抗寒冷的方式变得多元化。除了最普通的添衣保暖,各类取暖装备一哄而上,电暖气、空调、暖手宝、热水袋、热脚垫、暖宝宝……你能想到的寒冷部位,取暖装备都能送上一份温暖。
然而,放弃自身对寒冷的主动抵御,过分依赖采暖设备的后果是:我们的耐寒能力正在下降。
昨天,杭州气温骤降,市三医院输液室里,因寒冷引发感冒以及各类呼吸道疾病的病人扎堆,其中中青年病人占了大多数。门诊五楼的皮肤科诊室,几位女士撩起裤腿,指着干燥脱屑的皮肤,询问医生该如何处理。
市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林玎说,还没到大冬天,不少人已经用起了取暖装备,尤其是一些40多岁的中青年人,缺乏锻炼,成为“寒冷病”的高发人群。
医院皮肤科的专家透露,这几天因为皮肤干燥前来就诊的人增多,秋冬季节本身湿度较低,使用取暖器后,室内更加干燥,更易引发皮肤问题。
“人是恒温动物,体内有一套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系统的司令部——大脑皮层下丘脑,只有在气温变化的刺激下才能增强温度调节能力,为适应寒冷打下基础。如果气温稍有改变就过度依靠外部取暖,就等于在主动制造恒温环境。”
市三医院中医科主任刘云霞说,长期的恒温环境会降低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一旦温差变化大,就更容易受凉。只有主动提升体内正气,才能真正抵御外部寒冷,这是御寒的基础。
在一个温度略低的房间里,有的人觉得寒冷异常,有的人却可以安然处之,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耐寒能力有所不同。除了年老体弱者、慢性病患者以及体温调节功能差的人外,人的耐寒能力可以通过日常锻炼逐渐提高,并不需要过分依赖外界供暖。
刘云霞建议,体质较好的市民,可以进行逐渐冷适应。对于在自己身体承受范围内的寒冷,不用过多依赖采暖设备,以稍有凉意为好。平时可以用冷水洗脸,积极参加户外锻炼,让身体不停地受到寒冷空气的刺激,肌肉、血管不停地收缩,促使体内新陈代谢加速,身体产热量增加,进而提高机体的抗寒能力。
据测定,经常在冬季有意识地进行锻炼的人,比一般人的抗寒能力要高10倍。
“当然,在耐寒锻炼中,一定要把握适度和渐进两个原则。强冷空气不断入侵,气温聚降,气温变化幅度大时,要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适当增添衣物。此外,身体素质差、有基础疾病以及老年人,更应注意保暖。”
据每日商报 记者 李思婧 通讯员 黄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