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8日讯“人才房”最近成为一个关注话题。近日,杭州市发布《杭州市人才专项用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年)》,根据《计划》,到2012年,杭州市将建设人才专项用房150万平方米。此外,人才房的售价原则上不超过同类地段新建商品住房市场价格的50%。
相对以前每年200~300套的推出量,可以想像,今后人才房推出量将明显“扩容”。杭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随着规模的扩容,人才房的惠及面也会更广。
事实上,杭州市人才房申购工作自2007年9月便已启动。但奇怪的是,说起人才房,很多人都不知道。而人才房低廉的价格,相对优越的地段却是很多“人才”青睐的对象。那么那些拿到人才房的人当初到底是怎么申请到的呢?
我是一个幸运儿
被访者:鲁丽(化名),杭州第一届人才房得主
在很多人眼中,鲁丽是个幸运儿。1998年参加工作的她目前为杭州某媒体的新闻部主任,论资历论工作成绩,虽然有所成就,但也算不上“德高望重”,但她是首批人才房的得主。而且申请到的人才房地处绝对市中心,112平方米。
“我的申请过程纯属‘无心插柳’。”虽然只是两三年前的事,但说起人才房的申请过程,鲁丽竟然也说不出一个道道来。“说实在的,我只知道人才房申请是经过评委打分才产生的,但究竟要符合怎样的条件,我也不清楚。”
2007年,鲁丽所在单位的人力资源部将当年人才房申请的通知在过道里作了张贴。“这个通知虽然公告了,但除了一些老同志比较留心,将政策作了一些研究,知道申请新房还要交旧房外,单位里没几个人知道。”鲁丽说。
有一天,领导叫住了她。“小鲁,你是无房户吧,可以申请一下人才房。”就这样,她稀里糊涂地填了申请表。
整个申购过程进行了一年之久。一开始,小鲁并不对这次申请抱多大希望。“我不知道整个第一批人才房究竟有多少房源,我只记得整个杭州市级新闻单位只有7套房。”但没想到,最后的评分结果出来后,鲁丽竟然在新闻系统中排名前3位。同行中一位都市报的副总级人物竟然也排在她之后。“我不但挑到了房,而且还是地段最好的一个小区。”
说起自己的“贡献”,鲁丽似乎不愿深谈。“我的获奖作品数量还是比较多的,有省好新闻一等奖等奖项较过硬的作品。更重要的是,申请那年,我已经是副高职称,因此在综合评分上,还是比较有优势的。”记者在网上也查到了鲁丽的业绩贡献情况:浙江省文艺奖一等奖,省广电新闻一等奖,参与策划实施的一档节目获省广电新闻创新一等奖。公平地说,这样的“贡献”力度在新闻记者中已经算是上乘,但也算不上非常拔尖。
鲁丽这套位于绝对市中心地段的人才房总共才花了40万元左右,让很多同龄人艳羡不已。鲁丽也觉得自己比较运气,“新闻系统总共只有7套房,如果更多的人知道人才房申请这回事,参加申请的人更多一些,我可能就拿不到人才房了。”
新房装修好了,我会马上搬过去
被访者:市级某医院主任医生王旭(化名),杭州第一届人才房得主
电话采访王旭时,他刚从非洲医疗队回来。作为2001年便评上正高职称的医务工作者,在市级某医院任实验室主任的王旭一直住在老婆单位分得的一套50多平方米的房改房里。“我申请到的人才房位于西湖文化广场附近的青园小区,面积有118平方米。在这么好的地段有这么大面积的一套房,我也算知足了。”王旭的言语中很感谢政府。
第一批人才房是在2008年前后申请的。当时,院里的年轻同事从报上看到了人才房申购的消息,便告知了住房条件较差的王旭。“王老师,你应该符合条件的,干啥不去试试看?”
当时报上介绍的相关条件,王旭依稀还记得两条:一是现有住房面积小于80平方米或无房;二是要有市级以上奖项的科研成果。从那以后,王旭便开始留意这件事。
果然,在随后的院中层干部会议上,院领导通报了人才房申购的消息。接着,院内部网上也公告了这一事情。从那以后,王旭就开始了正式的申购程序。
在那一年的杭州市有突出贡献人才住房申购人员公示名单里,王旭在单位中排名第一。“在卫生部门我的综合评分为第六名,比较靠前。所以,我挑到了青园的房子。”
记者仔细看了王旭的业绩贡献情况:1999年获卫生部、中国红十字总会无偿献血银质奖章;1995年杭州市科技进步奖四等奖;2003年杭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在记者一位杭州某市级医院拥有高级职称的医生朋友看来,这样的业绩可能算不上屈指可数的顶尖,但作为一位在实险室有很深造诣的专家,王旭有多项在肝癌实验室诊断中的新发现和新发明更为难得:早在1980年,他就在国内首先报道发现肝癌患者中血清异柠檬酸脱氢酶增高及其与肝炎增高的区别。
“我们院里参与申报第一批人才房的同事很多,但最后只剩下6个。应该说,这6个人的业务素质在院里都是非常过硬的。”对于这一点,王旭显得特别自信。“我觉得,人才房是政府对人才的充分肯定。”
今年5月刚拿到房子,王旭便开始装修了。“等新房子装修好,我就会搬过去。”话语中,是掩饰不住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