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8日讯一个非常先进、文化经济上非常繁荣的南宋王朝,为什么被元帝国所灭亡?元帝国对我们江南又是怎么统治的?这样的政策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发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日前,由杭州文史研究会承办的浙江人文大讲堂,请来了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李治安,为听众作了精彩讲解。
疆域直达西亚东欧
以杭州为中心的江浙一带的朋友们,可能对南宋历史,对明清历史,对民国历史,比较熟悉,但对元朝的历史可能相对了解不充分,因为毕竟它是一个北方民族建立的王朝。但是在江南在杭州讲这个问题,又有它特殊的意义。
忽必烈这个名字我们应该比较熟悉,至少有相当一些朋友读过《射雕英雄传》,知道他是成吉思汗的兄弟拖雷的第二个儿子。忽必烈在位35年,他是第一个以少数民族皇帝君临天下的,在从1260年以后的100年,乃至更长的中国历史中,深深地打下了忽必烈的印记,可以说忽必烈所创造的伟业,能够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媲美。
忽必烈治理元帝国,建立了四种伟业。第一个伟业就是完成了空前的元统一,秦汉隋唐在疆域和辖区上都比不了元朝,汉朝的欠缺在北边,汉长城以北就是匈奴的统治区了;盛唐的欠缺在西南,南诏、吐蕃都是独立的政权。
元朝则不然了,在西南,元朝设立了云南行省,在吐蕃设立了宣政院,直辖中央政权。元帝国的疆域究竟有多大呢?史书上有16个字,“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也就说它北边的疆域,可以达到现在内蒙的大青山、狼山以北,包括整个外蒙的漠北地区乃至西伯利亚;西边它的疆域,保守一点讲,是到罗布泊附近;东面到达朝鲜半岛;南面一直到达南中国海。如果再加上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这4个藩属国,那么它的西部疆域可以把中亚、西亚和东欧囊括进去。
行省制度延续至今
第二个功业是忽必烈创建了行省制度和直接治理边疆的体制。忽必烈在统一元帝国前后,自北向南设置了11个行省,比较直接地治理边疆,这种体制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第三个功业,就是他支持科技发明,开拓海洋事业。忽必烈全力支持郭守敬,这是大家都熟悉的,还有一个回回人札马鲁丁,这是两个世界级的科学家,从事以《授时历》、《回回历》,以及天体测量为重点的科学发明创造。
忽必烈是马背上长大的,比较朴实,对外界事物充满了新奇和追求。他全力支持郭守敬这些人去搞发明创造,使得这个时期,中国以《授时历》为首的天文科技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
在开拓海洋事业上,忽必烈做了三件事:第一鼓励海洋贸易;第二,因为金朝和宋朝多年对峙,京杭大运河失修,不能够正常通过运河运输,于是实行江南漕粮的海上运输;第三个,跨海征服,征日本,征爪哇。在1293年,忽必烈部下两万多军士组成的船队,浩浩荡荡地驶进了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爪哇岛。这些是对后来郑和下西洋必不可少的准备和铺垫。
忽必烈功业之四,就是他主动吸收汉法,推进经济文化的恢复发展和昌盛。忽必烈在即位前后,就接受汉族儒臣的建议,采用汉地的年号,从《易经》中取国号“大元”,还把首都从和林迁到了大都和上都,把统治中心也移到了汉地,还建立了中书省为首的汉地时的官制,搞劝农商,兴修水利,恢复北方遭到战乱破坏的农业经济,这使得元统一以后不久,其整体的经济文化步入了昌盛发展的轨道。
“丝绸之路”传播东方先进文化
我们举两个例子,可以看到元朝时期,它的经济确实是步入昌盛阶段。一个是《马可波罗游记》中,讲每天运入大都城的(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的生丝达到1000车以上;在杭州,手工业有12个行业,有12000个手工业作坊,商业方面,有10个大露天市场,每个市场赶集的时候有四五万人。
第二个事例是有研究发现,元末杭州的丝织业手工业作坊中,已经出现了一定规模的雇佣劳动,是不是可以说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从这两个事例再加上前面说到的科技、海洋的开拓事业,我们可以毫不保留地认为,元朝在忽必烈统治时代,确实呈现经济文化、综合国力的昌盛。而且这样的昌盛是开放性的。它和南宋以及后来的明清不太一样,南宋是内敛型的,明清也如此。在元朝,元帝国代表着世界范围内最先进、最富庶的中国东方文化,它利用当时丝绸之路的畅通,无保留地把东方的先进文化,传播投射到南洋、印度洋,向西传播投送到欧洲腹地。
所以,当时的西方人对我们东方的先进文明非常向往,这也刺激了哥伦布远航寻找新大陆。
忽必烈吸纳多元文化聚拢精英
忽必烈建立元帝国,疆域广阔,民族众多,文化习俗上也比较复杂,而且他遇到了一个非常难解的问题:蒙古人占统治地位,但人数非常少,文化相对落后,和以汉人为主的被统治的族群形成了很大反差。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忽必烈抓住了吸纳多元文化,聚拢各族精英作为他的杠杆和利器。
比起前任的几个大汗,忽必烈是非常主动地接触、学习汉文化。
元朝是搞四等人民族压迫的,这中间,南人是压在最底层的。但是元世祖对于南方的名士,像叶李、赵孟頫乃至文天祥,都非常器重,想把他们笼络在自己身边,为元帝国效劳。
赵孟頫是宋太祖的后裔,他的书法、绘画、文章、经济之才,都是非常出众的。忽必烈听到他的名声后,就点名把他从江南招到了大都,称他为“神仙中人”。当时有一个北方的汉人,在御史台做副长官,御史中丞,姓耶律,契丹人的后裔。他就给忽必烈上言,说赵孟頫是赵氏宗室,不应该在皇帝左右,忽必烈听后勃然大怒,当天就下令把耶律中丞逐出御史台。御史台的级别很高,是元朝三大官府之一。可见他对赵孟頫的器重。当然赵孟頫很知趣,知道自己的特殊身份,不宜跟皇帝更近,主动退到了地方上。
“内蒙外汉”体制下的覆亡命运
我写了一本《忽必烈传》,在书的总结中,提出一个新观点,就是忽必烈的蒙汉二元政治文化体制,不是平分秋色的,蒙古的旧俗、旧制,多数情况下居于内核和主导地位,汉法多数情况下居于次要和外围地位。所以我提出内蒙外汉的模式。
大家会说,清朝也搞二元,清为什么会统治这么长时间呢?我认为,清朝实际上是内汉外满。所以在二元配置上,内外配置上,元朝和清朝是位置相反的。
这种配置模式,对于元帝国有什么影响呢?
由于没有完全汉化,实行内蒙外汉的政策,很多社会矛盾长期不能解决。比如,嗜利黩武,造成了财政危机;比如搞民族等级压迫,激化了民族矛盾……所有这些,都使得元朝比较短命,统治了一百年就覆亡了。这是元帝国的结局。
元朝灭亡后,在元大都的6万蒙古军队,顺利撤到了漠北,和漠北当地的蒙古部落汇成了后来的蒙古族。而这个蒙古族的族群,对于汉地、对于中原的亲和力和内聚力,是比较强的,蒙古族仍然时时记得一百年统治全中国的这段光辉历史,仍然把汉地中原当作他停云落月的第二故乡。
所以到了清朝,到了近代,蒙古族就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五个主要成员之一。
忽必烈的内蒙外汉的政策,导致了元朝最终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