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5日讯上海大火牵动着各方人士的心,预防火灾有什么更好更实用的办法呢?本周,记者联系上了几位分别在中国香港、新加坡、日本有过长期生活经验的人,以他们的自身经历来说说各地是如何防范火灾的。
日本:每套房每栋楼都有逃生路线
讲述者:周强龙杭州易居臣信总经理
“你打电话来之后,我一下子想起来很多在日本时关于消防的事情。”这是见到记者后,周强龙说的第一句话。
周强龙,上海人,上世纪90年代在日本打工4年,现在家里仍有几个亲戚定居在那里。“当年我到了日本后,当地政府就发了一个临时户口,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暂住证。随临时户口一起发放的,还有一个防火防灾手册。”周强龙说,这个手册就是教人怎么防范突发灾难的,而且社区经常组织消防演习,使用强光手电、遇到火灾匍匐前进,都是当年演习学到的。
初到日本,周强龙就被日本人仔细、严谨的做事风格感染了。“每家入户门的背后,都有逃生路线,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你所处方位的逃生线路图。”
周强龙注意到,国内的一些宾馆房间的门背后,也有这样的逃生路线图。图上标注了你当前所处的位置、楼层示意图、消防楼梯所处位置。“公共场所有了,但是我们住的家里还是没有。”
从日本回国后,周强龙在一家日资企业工作。“那个公司当时要重新装修一个800平方米的仓库,放布料的,日本老板在消防上很舍得花钱。”这件事给周强龙的印象很深,“很多都不是消防部门规定要做的,全部是日本老板自觉自愿,连地上刷的都是阻燃漆。”
新加坡:消防演习每年两次
讲述者:小杨,在新加坡从事IT;小李,在新加坡从事教育工作
“在新加坡房子设计中有个叫Shelter的场所,类似避难室的意思,每户家庭都有,平时就是家庭储藏室。”小杨说,“根据新加坡1997年的民防法,每套房屋都有这样的Shelter,因为经过特别设计建造,墙壁内用的是特殊钢材,即使整栋楼塌了,这个避难所也不一定会变形!”
小杨告诉记者,在新加坡,消防楼梯设计得很宽,有利逃生。“我们公司的消防楼梯,差不多能容纳5至8个人并排通行,我住的房子,也能同时让3个人并排下楼,通往楼梯的门,都是加固防火密封的。”
在新加坡生活了5年多的小杨,已经参加过N次消防演习了。“第一次很惊慌,后面就越来越习惯了,这样的防火演习每年都要搞两次,每次的时间大概一两个小时。”
另一位在新加坡从事教育工作的朋友小李,也跟记者描述了他曾经参加过的一次消防演习:“学校提前群发Email,告诉大家哪一天会进行消防演习,到了那个时间,广播里就播放那种紧急信号,让大家全部撤离大楼。”小李说,他那天正好要做实验,要从A楼进入B楼,“本来我想溜进去的,不过有人监督,而且楼外都拉上了警戒线,所以我被赶了出来。”
香港:住宅避难层要求耐火2小时以上
讲述人:莫伟坚,何显毅设计事务所设计总监
何显毅设计事务所在香港建筑设计领域是一块响当当的牌子,它在杭州市场也有很多设计项目。莫伟坚,是这家公司的设计总监,负责野风集团的新项目——启城的建筑设计。
“在香港,公建是要求每20层就有一层避难层,住宅是每25层要有一个。”莫伟坚觉得,杭州在避难层的设置上还是和香港比较类似的,“杭州是超过100米的建筑,每14层要有个避难层。”
在香港,60、70层的高楼非常多,“你注意看,只要是高楼,避难层的外立面是黑黑的,和其他楼层的外立面不太一样。”莫伟坚告诉记者,香港的避难层,差不多有一半左右的外墙面积都是敞式开的,其中用的混凝土、钢筋、防火门、防火胶条都比别的楼层来的结实,“基本都是要求耐火2个小时以上,就是让发生火灾时,躲在避难层的人有足够的时间等待救援。”
莫伟坚还提到,在香港,通往避难层的通道是和普通楼梯分开的,也就是说,要先从普通楼梯下来,经过一个转换空间,再进入避难层。
“一来是个提醒,提醒大家走到的这个地方可以通往避难层,不会顺着楼梯一直下去;二来也是减缓火灾的蔓延。”莫伟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