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7日讯这是一封来自德国的信。
薄薄的一页纸,简单明了却饱含感情的文字,向我们讲述了一个50多年前感人至深的故事。
现在旅居德国的杨国平先生虽已是耳顺之年的老人,依然难忘这份恩情。他想要通过钱江晚报,寻找当年资助他上学的阿姨。
没有那位杭州阿姨的资助,我读不了书
“都说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这位阿姨当年在自己也很困难的情况下对我的资助,就是雪中送炭啊!没有那位阿姨,我读不了书。而且,她没有什么要求,也不求任何回报,这种精神境界很高。”越洋电话那一头的杨先生,回忆起这段艰难岁月中的人性闪光,禁不住哽咽了。
杨先生今年60岁,丽水人。由于那个年代的特殊性,他的家庭出身注定了生存的艰难。母亲带着他们兄妹四人,靠上山砍柴、卖柴度日。
1958年,杨国平已长成一个聪明伶俐的可爱小男孩,也到了入学年龄,可是家里连温饱也难以维系,哪里缴得起学费?
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在山上砍柴,遇到一位大约30岁、知识分子模样的阿姨,问他为什么不去上学?他说了家里的情况。
没想到,这位阿姨后来托人打听到他家的住址,亲手将10多元钱送到杨先生母亲手里:“这小孩这么聪明,不要荒废掉,一定要读书。”
雪中送炭的恩情,一生难忘
“当年的物价低,十多块钱相当于现在的一千多元了,不是一笔小数目。”杨先生强调:“当年烧饼、油条都是两分钱一根,一个学期的学费也就是十多元。”
当时囿于自己的身份,杨先生家人不敢询问那位阿姨的情况,只知道她是杭州某个单位被下放到丽水林场劳动的,“算起来,今年她大约有80岁高龄”。
“这位阿姨只说自己是杭州人。当时她下放到这么偏僻的地方,自己的生活肯定也不好过,还省钱资助我,我真是非常感动。”事隔多年,杨先生说起来还是非常动情。
这位阿姨每到开学前,就会将10多元学费交到杨先生母亲手上。这样的资助进行了两三年时间,之后,她就杳无音讯了。
杨先生估计,她当年可能是杭州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后来就回杭州了。
再后来,靠着砍柴挣学费,杨先生读完了六年小学。在读书期间,也算不辜负这位阿姨的恩情,他的成绩在全校是佼佼者。
小学毕业后,家里再也无力负担学费,杨先生中断了学业,才15岁的他到建筑工地挑砖头去了。
日子虽然艰难,但杨先生从不放弃努力。做了13年建筑工人后,杨先生被调到丽水五金厂做采购员。
1985年,杨先生考上了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考入丽水日报当了记者。
我要找到她,我要报恩
1993年杨先生到德国发展,经商至今。目前住在德国不来梅附近,经营着一家中国酒楼和一家贸易公司。之前,他还担任过全德华人社团联合会副主席和旅德浙江同乡会副主席。
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起落无常,杨先生想找到那位好心阿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在信中写道:
“自从我参加工作后,曾多次托人打听她的信息,但一直没有收获。每当夜深人静,回想起童年的情景,我没有报答这位资助我读书的恩人,心有愧疚。知恩图报,是我中华民族的美德。为此,特借助贵报的宏大力量,寻找恩人……”
“现在自己的生活还好吧,我想找到这位阿姨,我想报恩。找不到她,良心不安。”这是杨先生心中朴实坚定的愿望。他打算明年春节期间回国,努力寻找那位阿姨。
如果那位阿姨还健在,如果有知情人知道那位阿姨的下落,请拨打钱报热线96068。当年那个受她资助的小男孩,很想再见她一面,很想给她打个电话,道声谢,问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