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在线11月30日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浙江省像我这样的气象哨有两三百家。”林志尧说,“但现在只剩下我这一家了。”
林志尧,今年86岁,研究气象58年。1964年,毫无气象功底的他成立了路桥金清气象哨。1972年,因为成功预测美国总统尼克松来杭州时的天气,他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如今,他最后的理想,就是将自己多年整理下来的气象谚语编辑成书,作为全民的气象知识读物。
“像这样的气象谚语很有必要传承下去,我们正在构想,把他的气象谚语编辑成书,作为农民、中小学生的科普读物。”路桥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罗河笙说。
曾受到周总理接见
林志尧的气象生涯,缘于1952年的一场灾难。
那年夏天,旱情异常严重,人们为了蓄水抗旱,严封闸门。一天晚上,正当人们入睡时,大雨突袭。顷刻间,金清一片汪洋,田里的水稻全被淹没,“农民那个时候叫苦不迭。”老林回忆说。
从此,林志尧开始关注天气变化。他收集各种气象书刊,走访老渔民、老闸工、老船工,用土办法分析,每天用黄、黑、蓝、红四色旗子,向乡亲们预报风、雨、阴、晴。
44年来,早上8时,下午2时,晚上8时,一天三次雷打不动的观察记录,就像“一日三餐”,成了林志尧生活的重心。
气象让林志尧一生获奖无数,但在他心中,最辉煌的还是1972年的2月。
那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想在访华期间到杭州看看。但当时北京下着大雪,杭州也在下雪,为确保尼克松来杭州时的天气状况良好,省气象局召集了100多名气象工作者对当时的天气进行分析、预测,林志尧便是其中之一。
他根据自己的旬率预报法,大胆提出当年的2月24号是个好天气。当尼克松乘坐飞机到达杭州时,果然日照雪止。为此,林志尧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而他和他的气象哨也名声大振。
农民离不开的气象哨
因为经费周转困难,6年前,林志尧曾一度决定结束气象哨的运作。
消息一传出去,附近的农民纷纷赶到他家,希望他继续预报下去,连镇上的人大代表也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既然大家都希望我做下去,那我就办下去。”林志尧回忆说。
事实上,村民的认同得来不易。
“刚开始预报时,当地群众对我的预报是持怀疑态度的。”林志尧说,直到一次准确的预报后,大家才对他信服起来。
那一次,林志尧在早晨起床观察气象时,发现下午会出现雷阵雨。于是他便通知乡里的村民们,去盐场时带上雨具。
看着万里无云的天空,很多人不相信会出现雷雨,但因为老林是村长,不相信的人也都带了雨具。中午,村民们围坐在盐场吃饭,看着火辣辣的太阳,同在盐场劳作的另一个大队的村民编了一句顺口溜嘲笑他们:“好笑好笑真好笑,金星村民晴天带雨帽。”
但下午两点半左右,整个天空霎时大雨倾盆,隔壁大队的人个个成了“落汤鸡”。
此后,村民开始相信林志尧的天气预报。“遇到建房、结婚了,田地要收蒲草、育秧了,盐场要晒盐了,经营户要进货了,都会跑来询问天气。”林志尧说。
金清镇蔬菜种植大户梁小法便是林志尧的常客,“老林给我们的预报是未来一个月的天气,对我们搞农业生产的人很有用处。”梁小法说。现在,林志尧每个月都会给梁小法寄自己的天气预报。
老林还有个梦想
对于林志尧来说,如今最珍贵的,除了装满好几个箱子的气象数据外,就是44年来整理下来的气象谚语。
2009年,因为编撰气象谚语,林志尧成为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由此,他产生了将气象谚语编辑成书的想法。“蜘蛛织网,天气晴朗”、“天上豆芽云,地下晒死人”、“上午阵雨云,下午晒死人”等气象谚语被老林制作成了挂图。
“我觉得这会是一本很好的气象知识读物。”林志尧的信心来源于小学生的反应。每年来春游的小学生,一看到他的气象谚语图片,“每个人都欢喜得很。”
罗河笙也非常支持林志尧出书,“明年,我们将把这个项目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费里面去。”
现在,这些已经泛黄的气象谚语图片仍然挂在气象哨一侧的一个房间里,成为老林常待的去处。
据台州商报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