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回放】
孩子送安全套雷倒家长
“你们学校是怎么回事啊,娃娃咋会给我带回来一盒安全套呢?”成都49中高一(3)班班主任接到一位家长的质问电话。而像这样的电话,该校各班班主任在11月30日那一天接到过不少。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在成都49中的周一晨会上,学校向师生们发放了防艾宣传单,并要求学生向家长宣传,把防艾知识带进社区、带进家。在全校老师和部分学生拿到的“红丝带礼袋”中,除了这些宣传单外,还多了一样东西--一盒安全套。
这个特殊的宣传手法立即在学生家长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不少家长当天下午就打电话到学校抱怨:“学校在干什么啊,这么忌讳的东西都把娃娃教坏了!”在质疑者中,该校初中部的学生家长占了多数,而高中部的学生家长显得比较理解。
“带安全套回去的这些学生是学校的红丝带志愿者,希望他们把安全套送给自己的父母,向父母宣传防艾知识。”学校健康课老师罗晓翔这样解释。
【网友热议】送安全套是过早性教育?
“学校怎么教这些哦?”刘姓家长很激动地说,孩子还小,让孩子接触安全套会把孩子教坏,而且“我们都是成人了,有啥子不晓得的啊,还用娃娃来教?”
防艾日,学校让学生送安全套给家长的举动在杭州吧里炸开了锅,而令人忍俊不禁的是,这份“红丝带礼物”是在教育家长还是教育学生,网友们争论不已。
网友“温顺的鳄鱼”的儿子上初中了,他觉得学校这样宣传艾滋的举动很值得商榷:“为什么不从血液或母婴角度来给学生讲预防艾滋病呢,性方面现在说早了点吧,暗示暗示就行了呀。”数数跟帖,记者发现有这类观点的家长网友还真不是少数,他们坚持让孩子少接触“性方面的东西”,认为“这东西会把学生教坏”。
在杭的大学生小昱是个地道的重庆女孩,她说他们当地人不管孩子多大了都叫“娃娃”,思想也不如江浙一带的人来得开放:“我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才在学校听性教育课,家里的大人不太会讲到性,只会讲一些生理期的卫生。艾滋病日学校会张贴宣传广告,告诉我们它的传播途径。”
小昱说,其实她和身边的同学早在家长和老师教育之前,就已经通过网络等途径了解到一些性知识,她笑说:“聊起性方面,我们比大人坦然。”
网友“米先生”认为学生送安全套的行动不仅让孩子学到了防艾知识,也教育了家长。“现在的孩子成熟得早,许多小学都开始性教育了。学校这样做,我们当家长的十分支持。”“米先生”还说,对“性”方面的知识,作为家长对孩子开口有时会觉得不好意思,学校的教育实在是帮了家长一个大忙了。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绝大多数高中学生家长都支持学校这样的教育行为,表示反对的多是初中学生的家长,他们普遍认为,孩子年龄还太小,接触“这些东西”尚早。
【记者调查】同龄人间的性教育更易接受?
消息从网上传出后,成都49中的罗晓翔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初中生和高中生的防艾教育方法应该有所不同,初中生要有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而高中生主要是自我保护方法的教育:“多了解艾滋病,不仅让孩子们有了尽早预防的意识,也教育了他们不要歧视艾滋病感染者。”
由于一些老师和家长对性的解释很模糊,许多青少年选择通过同龄伙伴之间交流性,来获取性知识。一名不肯留下姓名的高中女生说:“生物课有性方面的章节,可能因为是男老师,生物老师直接跳过没有讲,班里好多男生课堂上起哄呢。”问起她的性知识来源,小姑娘诚恳地告诉记者:“有些女生朋友早恋了,我们私下里会谈论这个方面的事情。但妈妈告诉过我女孩子要保护好自己。”
北京医科大学健康教育教研室主任吕姿之教授曾组织参加一个实验项目,挑选高年级品学兼优的志愿者,经过培训,由这些同学为低年级的同学进行同龄人间的性教育,这样的性教育方式很受学生欢迎。
吕教授说,同龄人性教育使受教育者感到亲切,不说教,环境宽松,能给年轻人以全方位的知识:“我们也会注意给他们讲婚前性行为可能给今后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讲注重性道德对预防疾病的好处。其实成年人不用觉得不好意思,这是在帮助孩子们长大。”
【专家说法】宜疏不宜堵
2000年,我国统计的艾滋病感染人群中,50%以上的感染者是15-28岁的年轻人。这个数据使我们不得不重视青少年的防艾教育和性教育。由于一些家长羞于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学校没有及时对适龄学生开设性教育课,使得青春期的学生从其他存在着不安全引导因素的途径了解性,诱发了青少年的性危险。
然而令许多家长困扰的是,性教育会不会促使青少年性早熟或加剧他们的性活动呢?
杭州采荷中学的卢亚萍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说:“其实初高中生处在性萌动的年龄,好奇心很重,如果老师和家长刻意回避性话题,或者轻描淡写地简单提几句,这只会加剧孩子对性的好奇,使得他们通过别的途径去了解性,这很容易存在危险。”
卢老师认为,中学生的性教育不能“堵住”只能“疏通”,不能“补救”只能“预防”。她说:“家长和学校应该尽早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只要每个阶段的性教育自然地进行,就不用太担心孩子“出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