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两位农民工歌手翻唱的歌曲《春天里》在网络迅速走红。在杭州繁华的延安路杭州百货大楼门口,一位年近5旬的母亲,背着吉他在志愿者的陪同下含着泪水,当街唱起这首歌来。(新浪新闻中心11月24日)
农民工版《春天里》迅速曝红网络,绝不是两位农民工唱功出色,而在其近乎跑调的唱腔中杂糅了太多悲情——农民工的艰辛及生活在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疾苦感动了公众。两位年轻农民工深情款款的演唱,多多少少包含了调侃的味道,而杭州街头母亲版《春天里》,比农民工版多了几分凄凉、无奈。
在记者追问下,年近5旬的母亲道出了原委:27的儿子患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前期治疗已花去30余万,债台高筑,后期治疗仍需巨款。各大媒体频现热心救助事件,各地也开展了形形色色的救助活动,与庞大的待救群体相比,公众自发的救助活动虽温暖却略显单薄。温情救助貌似遍地开花,但具体到需救助的某个社会个体时,往往悲剧肆虐有过之而无及!
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当需要救助者遭遇困境,走投无路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政府却是媒体和舆论。其用心在于,借用舆论撬动相关单位的关注,搏得公众同情,为生命延续争取最大支援。众多雷同事件频现佐证着几个事实:首先,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不够完善。遭遇疾病困扰急需救助时,公众得不到有关部门的垂青,甚至不知道该找哪些部门救援,最终孤立无援成为他们最真实的处境;其次,在民生疾苦时,政府往往后知后觉,其行动明显滞后于媒体,表现出异忽寻常的冷静和坦然。因而在公众的印象中形成了一种定视:舆论沸腾了,政府才行色匆忙“及时”赶到,慰问寒喧,在庞大随行慰问队伍中总少不了电视台如影随形!干瘪的红包却换来了最好的广告效应;再次,各级政府偶然的“施恩”事件也暴露出政府履行救助职能仍未形成常态,局限于舆论曝光及民意诉求,缺乏有效的发现和排查体制,使得民生疾苦“隐”于闹市。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府有责任为民服务,更有义务救民于水火。民众遭遇疾苦,政府理应当仁不让,但事实远非理想美好。母亲版《春天里》绝不是民生疾苦的个案,事件背后是一个母亲无路可寻的无奈和凄凉,隐喻了无数母亲或父亲的苦衷。设若我们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完美无睱,又何需母亲版《春天里》煽情劝捐。关注民生,体察民情,用制度为民情冷暖铺就幸福大道,才能避免父亲版、女儿版等版本再度出现,让百姓真正行走在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