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石舍洞穴前遥望平水江水库
被驴友们发现的石舍洞穴
驴友们在察看石舍洞穴的结构
浙江在线12月6日讯 (绍兴网手机记者 高石 青松)在绍兴县平水化山山脉,一处绝壁洞穴近日被驴友发现。对此洞穴,驴友猜测系当年谢灵运隐居读书著作的“石壁精舍”,更有文史爱好者指称即传说中的“会稽山洞”。
绝壁洞穴位于化山山脉小尖山侧。据发现它的驴友定位测量,此点高有海拔477米。站在该洞穴前,遥望平水江水库,文武将山、秦望山尽收眼底。洞穴口高约2米,宽有3米,整洞深有3米,内设有石床、石枕、石阶、排水沟等类似起居生活的布置。在洞穴一侧的石壁上,依稀可见留有类似朱砂文字的痕迹。
令驴友们感到惊奇的是,在洞穴口的上下方和左右处等都留有对称大小相同的石孔。网名“江南”的驴友认为,此石孔即是当年隐居人为用来遮风避雨、支撑洞门而设,“筑洞门的目的是隐居人为抵御野兽的攻击,而石壁上留有多个不规则的插孔也很可能是隐居人插火把所用”。驴友们发现,洞穴周边留有多块瓦砾碎片,更是印证了洞穴当年有人隐居生活的可能。
有驴友认为,此洞穴极有可能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创始人谢灵运隐居的“石壁精舍”。据网名“静书”的驴友介绍,“石壁精舍”是谢灵运隐居会稽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活动场所,在他的诗作是时常提及,其中尤以《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这首诗最为出名,而最让“石壁精舍”知名的是谢灵运在此撰写了佛学典藉《辩宗论》。
擅长驴行、且对文史颇有研究的驴友“领头羊”更是语出惊人,他认为,此洞穴即为传说中的“会稽山洞”。据了解,“会稽山洞”又称“禹穴”,相传为了改善禹王的办公和住宿条件,不再风餐露宿,当年民夫便在山崖上凿出3米见方的岩洞,作为指挥办公室和居住之所。禹王可在站在洞口,高瞻远瞩,远近工程尽收眼底。
对于洞穴来由的说法,附近的平水镇平阳村村民也很难说清。村民马大伯告知,他年轻时候上山就见到过此洞穴,估计也是有道人隐居修身养性的可能。由于山高路陡,洞穴又位于绝壁处,很少有当地人知道。
那么,这个风化不堪的石舍洞穴究竟是否真的具有迷人的传说呢?对于种种猜测与传言,当地多位村民与驴友们期待相关专家解开这一谜团。
资料链接:
谢灵运(385年-433年),浙江会稽人,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会稽山洞(禹穴):
(1)、相传为夏禹的葬地。在今浙江省绍兴之会稽山 。《史记·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游 江、淮 ,上会稽 ,探禹穴 。” 裴骃集解引张晏曰:“ 禹巡狩至会稽而崩,因葬焉。上有孔穴,民间云禹入此穴。” 谢灵运《游山》诗:“幸游建德乡,观奇经禹穴 。” 唐李白《越中秋怀》诗:“何必探禹穴 ,逝将归蓬丘 。”
(2)、指会稽宛委山 。相传禹于此得黄帝之书而复藏之。唐李白《送二季之江东》诗:“ 禹穴藏书地, 匡山种杏田。” 王琦注:“ 贺知章《纂山记》曰:黄帝号宛委穴为赤帝阳明之府,于此藏书。大禹始于此穴得书,复于此穴藏之,人因谓之禹穴 。” 禹于宛委山得黄帝金简书之说,见《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宋陆游《秋雨初霁徙倚门外有作》诗:“前身已预兰亭会,老眼曾窥禹穴书。” 清王誉昌《舟泊武林城外因忆新安会稽之胜赋呈确庆夫子志别》诗:“学溯考亭开雾障,书探禹穴破云封。”
(3)、相传为夏禹决汉水时的住处。在今陕西省旬阳县东。《大清一统志·兴安府·古迹》:“ 禹穴在洵阳县东一百三十里。高八尺,深九尺。旁镌‘禹穴’二字。穴右有泉,味甚清洌。世传禹决汉水时居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