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前垦荒队员的到来使大陈这座“死岛”从此变成“活岛”
老垦荒队员在阅读习近平副主席的回信
老垦荒队员所立的这个纪念碑默默地纪念着那段垦荒历史(图为老垦荒队员李京州)
老垦荒队员叶丽丽
老垦荒队员项仙凤
部分老垦荒队员年轻时的合影
老垦荒队员高阿莲和丈夫黄天林
梅志浩带领帆船帆板队队员训练
浙江在线12月07日讯 据《青年时报》报道12月2日,大陈岛。浙江全省共青团组织在这里誓师建设“青春岛”,让这座海上孤岛再次成为焦点。
海岛镇大陈,隔着台州湾与台州相望。从台州市椒江区的海港出发,行上29海里才能抵达,一个多小时颠簸的航程常让人吃不消。大雾、大风天气导致停航的日子,一年加起来近100天。交通不便,让大陈拥有了不同于台州的节奏。
孤悬海上的大陈,由上、下大陈等29个岛礁组成,1956年设镇。它陆域面积14.6平方公里。这里只有一所拥有30多个学生的学校、一家农村合作银行、一家卫生院,本岛居民3638人,流动人口1500多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近乎与世隔绝的弹丸之地大陈,曾数次为全国青年瞩目,数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登岛视察。今年5月,习近平副主席给这里的老垦荒队员回信,鼓励大陈岛建成“小康的大陈、现代的大陈”。
而大陈每次掀起的建设热潮,又都与飘扬的团旗息息相关。
时间:1956年
“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
1956年1月31日,远离大陆的欢送人群及喧天锣鼓,经过数小时的海上颠簸,怀着贡献青春的激情,227名来自温州和台州的垦荒队员,登上了大陈岛。
历史上,大陈岛是唐宋外贸通道上的“东镇大山”,曾是抗元、抗倭、抗清的海疆战地。抗战时期,大陈几度被日军占领。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陈为国民党残部据守,驻军超过1.8万人。1955年2月,美国人艾森豪威尔向蒋介石建议撤退,台“国防部”随后下达命令,撤走全部驻军和岛上居民,大陈“有的村落被恣意焚烧、商店民房被毁,凡有水井的地方浇下汽油,山间野外有数不清的大小地雷……”
一年后,来到这里的垦荒队员,看到的仍是满目疮痍。他们响应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团中央书记胡耀邦“敌人破坏、我们建设”的号召,志愿上岛,要在焦土之上建立一个新天地。31岁的垦荒队队长卢育生、23岁的副队长王宗楣,带领年纪在16~20岁之间的城市青年,投入到种地、喂猪、养兔、放牛、养海带、捕鱼等事业中。到1960年,共5批447名来自台州、温州的青年支援垦荒。
“来的时候我们年纪都很轻”,时年16岁的第四批垦荒队员高阿莲,很喜欢岛上的日子,“这里是前线,我们配了枪,白天垦荒,晚上和解放军一起站岗放哨……”
像她一样走出城市、远离故土的青年,挥舞着团中央“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旗帜,在岛上奋战了5年。1960年,垦荒宣告结束,垦荒队员陆续分配到各个行业工作,部分人员回到大陆,高阿莲等人则留到了今天。
时间:1985年
年老的朋友来相会
回顾过去,老垦荒队员提及最多的词是:耀邦同志。
“团中央组织过两支垦荒队,一支去北大荒,一支来了大陈岛。”王宗楣清晰地记得,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伸出两根手指,向他讲了这句话。那是1957年,王宗楣到北京参加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写给垦荒队的信中,胡耀邦表示:“我愿意每3个月和你们通一次信。祝你们,无论如何要保持荣誉!”
垦荒期间,胡耀邦的多次关怀,让垦荒队员坚定了信念,大陈岛垦荒精神也成为共青团的一面旗帜。
荣耀在时间的洗礼中逐渐沉淀。高阿莲感慨:“我们在岛上成长,在岛上老去。”
步入壮年的老垦荒队员为岛上的建设出了很多力。1983年5月29日,老垦荒队员们联名写信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向他汇报在大陈27年艰苦创业的成绩。第二年,展示大陈岛历史和垦荒队精神的青少年宫,在胡耀邦的关怀下建成。“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旗帜,带着垦荒的光荣和文革期间被撕裂的伤痕,陈列在这里。
老垦荒队员李京州回忆,垦荒队1956年上岛时居住石头木板小屋,一住就是近30年。上世纪80年代,镇政府为改善老队员们的生活条件,造了三幢单元楼。与此同时,留岛老垦荒队员和家属的户粮、就学就业等问题得到解决。
1985年12月29日,胡耀邦来到了大陈岛。王宗楣记得,胡耀邦专门委托大陈镇给每一名老垦荒队员发请帖,邀请他们第二天早上到岛上新落成的青少年宫聚会。当时的垦荒队员大多已年过半百,胡耀邦诙谐地说:“那就不是年青的朋友来相会,而是年老的朋友来相会啰!”
时间:2010
建设“生态岛”“青春岛”
“柳兴发、叶丽丽、李京州、郑银蕊、徐定寿、徐宣宽、周银翠、郑建茂、吴夏弟、项仙凤、高阿莲、章仙领——现在还留在岛上的老垦荒,就剩这12个人了。”李京州说。
半个多世纪过去,许多老垦荒队员相继辞世,青少年宫则成了岛上旅游的著名景点。
王宗楣今年已78岁,卢育生86岁。年近耄耋的垦荒队员们,每年都会在岛上聚会,后来回到温州工作的王宗楣,每年都到岛上老队员家中居住,“大家一起商议,怎么纪念过去,怎么帮助大陈岛发展。”
2006年8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曾来大陈岛考察,并亲切会见了老垦荒队员的代表。今年,25名老垦荒队员给习近平写了封信,汇报了大陈岛近年来发生的变化,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今年5月13日,习近平回信,信中说:“我一直惦记着大陈岛的发展和岛上的干部群众。大陈岛的发展进步,是全岛干部群众特别是你们老垦荒队员多年辛勤奋斗的结果”,“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大陈岛正朝着‘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目标迈进,相信今后的发展会更好。”
今年9月,浙江省委作出把大陈岛建设成“生态岛、休闲岛、能源岛、青春岛”的指示,团省委积极响应,积极推进开展“青春岛”建设的各项工作。听到这个消息,王宗楣老人非常高兴:“大陈岛的建设后继有人了!”
>>特写·大陈人物
老垦荒队员李京州:
有点像回到垦荒时候
1957年,21岁的李京州拎着母亲的旧皮箱,和温州永嘉县四海山林业垦荒队的队员一起,来到大陈岛。
住进石头木板房,每月领20斤大米、20斤地瓜粮票,李京州开始了垦荒生活。
上岛第三年,李京州成为捕鱼队的一员。那时候下海,一条船30多个队员,配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渔民“渔老大”,海上一漂就是八九天。捕鱼队春、夏、冬三季出海,秋天修船,“很艰苦”。刚下海的队员晕船厉害,“肚子里的东西吐光了,血都吐出来”。有时候,把锚拉上来,捕鱼队要花上三天三夜。
惊险的记忆伴随着垦荒岁月。国民党留下的反坦克“钢笔地雷”,就在李京州垦荒附近的田地里爆炸,他目睹一个岛民失去了腿。
大陈海域有数个小岛,岛屿之间的联系靠点火作信号。有一年,李京州和3名队员驾船运送生活补给到竹屿岛,返回途中迷失了方向。在海上漂流两天一夜后,终于登上洋岐岛点火求救,被海军派船救回。
“家里妈妈担心,写信叫我回去”,但李京州能做的,只有在过年的时候看望母亲和兄弟。
1960年7月1日,李京州被评为“五好队员”。垦荒工作结束后,李京州被分配到镇里工办工作,负责工业生产。1962年,李京州和同样是垦荒队员的郑银蕊结婚生子。
在岛上一晃半个多世纪,李京州看着孩子成长、当兵、工作,看着队员们相继离开、辞世。上世纪80年代,岛上聚集了一万多人口,“岛上小学最多时有1000多名学生”。
现在的大陈岛十分安静,因为年轻人多去了大陆,南田的石头路上经常只能看到老人,海湾建起了许多宾馆、棋牌室。
李京州一直没有离开大陈,“我老婆不愿到椒江,这里空气好、车子少”。当年的垦荒地已经荒芜,后来,李京州重新开垦出两三亩,种上花生、地瓜、大豆。
现在,75岁的李京州这样度过一天:早上6点左右起床,上午和下午分别到田里劳作两三个小时,“有点像回到了垦荒的时候”。
帆船帆板队教练梅志浩:
现在岛上年轻朋友不多
半个月前,在广州亚运会女子帆船420级比赛中,椒江籍选手魏梦喜和队友高海燕获得铜牌。16岁的魏梦喜,就在大陈岛的风浪里成长。
“来大陈,除了钓鱼,还可以看我们的帆船队。”魏梦喜的教练梅志浩笑着说。28岁的梅志浩在大陈已有6年,带着十几个帆船帆板运动员,这些运动员同时也是大陈实验学校的学生。
梅志浩是椒江人,曾是浙江省帆船队的运动员。2004年因为伤病退役后,回到椒江体校成为一名教练。
帆船帆板队和学校的合作,是上世纪80年代建队时开始的传统。
每天早上6点,帆船帆板队的孩子跟着梅志浩出操:跑步、练体能,吃完早饭后到学校上文化课。中午12点半到下午4点左右开始海上训练。
“要管吃饭、做作业、洗衣服……休息的时候,要管住他们的人身安全”,梅志浩说自己的工作是“全天候”的。
“现在岛上年轻朋友不多”,梅志浩的许多朋友,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迁到了椒江,后来打篮球认识了六七个新朋友,“有渔民,有在供电局工作的,也有开宾馆的”。“上网、麻将、篮球”,占据了年轻人的全部休闲时光。
梅志浩把朋友李卫进称作帆船帆板队的“第一工程师”,30岁的李卫进在供电局负责线路检修,同时也为帆船帆板队“义务劳动”。他是岛上移民的第三代,“岛上的全部交通由5辆中巴车、四五辆面包车维持”,李卫进的父亲经营着其中一辆。虽然很多人离开了大陈,李卫进还是想留下来,“30年,对大陈很有感情”。
梅志浩正准备申办国家级训练基地,“大陈海域有这个条件,一年四季风力情况都不错。”他说,“我相信这个地方会越来越好”。见习记者 祁钰 文 钱云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