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和余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昨起至明年1月5日向市民公示。该规划目的在于全面、系统地保护古城历史环境风貌和历史文化遗存,在详细调查文保点的基础上,为两地量身定制了分点、分区片的保护规划。
其中余杭的规划为四片、七廊、多点,四片即东、中、西、南四个保护片区,七廊是余杭的京杭大运河、东苕溪等七条水乡文化保护廊道,多点则是良渚遗址等多处历史文化遗存。
萧山的规划大体类似,分为整体层次、历史文化名镇(街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古树名木等八个方面,同样也细分成了若干区块。
规划中还提及,拟将自上游绵延至出海口的各地钱塘江海塘联合申报省级文保单位。钱塘涌潮蔚为壮观,却也害苦了两岸的老百姓。从汉唐以来,历代王朝都动用了大量人力财力来固堤御潮。筑塘技术从土塘、柴塘发展到石囤木柜塘,屡建屡毁,屡毁屡建,仅杭州就已发现多处古海塘遗址,但大多残缺不全,亟待妥善保护。
明嘉靖年间,杭州人想出了一种名叫“鱼鳞石塘”的筑塘技术,防住了大潮。这在世界海塘建筑史上被认为是一项杰出的创造,它的建造工艺十分精巧,比如塘基用的是5米多长的粗木料,打成“马牙桩”、“梅花桩”等不同类型的桩,塘底垒石最厚的有23层,最少的也有18层,都用上千斤的重条石逐层上叠,像鱼鳞一样。
可惜的是,这一坚实的古海塘,由于江道变迁、治江围垦等原因,现存无多。据调查人员称,现存的钱塘江古海塘包括北岸海塘和南岸海塘两部分,其中北岸海塘,大致西起西湖区转塘镇狮子口村,经梵村、闸口、南星桥、碑亭边,再沿秋涛路、杭海路一直到九堡、乔司,并与海宁段相接;南岸海塘,因为在萧山城北,所以历史上又称“北海塘”,也是断断续续,无法成型。
2008年2月,江干区采荷街道夕照社区的石塘路上,也发掘出了一段用条石筑就、并以铸铁榫头连接的海塘。当地老人称,3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古海塘,并记得“海塘上窄下宽,呈梯形建造,顶部要高出现在路面五六米”,后来这一带围垦变成了居住地,海塘被刨掉好几层,剩下的最后埋在了石塘路下面。如今海塘遗迹只剩几户民房门口曾是海塘材料的青石,以及一座飞檐翘角的石亭。
此前,文保部门通过调查,确认在转塘镇狮子口村等处尚有古海塘遗迹多处,目前钱塘江古海塘已被列为杭州市级文保单位,此次规划中确定古海塘准确的分布范围和史料内容、纳入“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行保护后,接下来就是推荐申报浙江省文保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