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科学家陶春辉是位浙江人
机器人海龙号助阵它有最灵巧的深海抓手
说不定能抓到螃蟹和海葵
84年前,黄埔精英从这里开始了北伐之旅,昨天,在距黄埔军校故地仅1公里之遥的广州长洲码头,5600吨的“大洋一号”驶向深蓝——这是中国海洋人的第三次环球之旅,搭载431位科考队员,航程4.5万海里,历时376天,将成为我国史上航行时间最长、参航人员最多的环球探索。
中国的环球科考,2005年才有了第一次,去年是第二次,“如果说首次环球科考是探索之旅,第二次就是发现之旅,这一次,可以叫做勘探之旅。”本次科考首席科学家、海洋二所研究员陶春辉(浙江德清人)说。
科考线路:沿着海底山脉走
比地球全部陆地面积的2倍还大,在苍茫大洋上,究竟哪片水域,哪片海底是有科考价值的,是必须首先弄明白的。就像地质学家偏爱火山、地震带一样,探索海洋,也得找最活跃的海区。
地球表面有七大板块,板块与板块之间,总爱相互推搡,板块交界处就是海底最活跃的区域。因为碰撞,深海底部形成巨大山脉,叫做大洋中脊,这样的中脊3个大洋都有,全部连起来,长度有6万-8万公里,成为我们星球上的最大山脉。
科考船的行进线路正是沿着海底山脉。要找寻的,是人类仅发现30年的山脉上的“烟囱”。
海底有多少烟囱,没人知道,反正人类目前只发现了100多个,中国第一次发现是在3年前。它们真的很像陆地上的烟囱,扎根海底,最高的耸立26米,等同于5层大楼,张着要么拳头大,要么澡盆大的口子,昼夜不歇地向海水里喷射着热焰。
大海捞针:找烟囱有什么用
找个烟囱有多难?陶春辉说,别人找到烟囱,就算告诉你精确的经纬度坐标,我们再去找,也未必能找到。
在大洋中脊上,大约平均每隔100公里才有一个烟囱群。试想,就算在陆地上找到相距100公里的拳头大小的物体,也是不易,何况在2000-6000米深没有一丝光亮的海底。
海洋科考圈的人都说,陶春辉是找烟囱高手,只要他一上船,烟囱就跑不了。
陶春辉说,中国人找烟囱,就是现实版的大海捞针。
绕着地球找它们,因为那是地心向人类打开的一扇窗。
地球两大板块相互拉扯,在海底就出现了裂痕,海水灌入小裂缝里,被地下数千摄氏度的岩浆加热,迅速气化,喷涌而出,并带出了地下的矿物质。矿物质数万年、上亿年喷涌,在裂口附近堆积,就像桂林山水的钟乳石一样,形成了耸立海底的烟囱,直至有一天轰然倒塌。
以前,人们认为在最高温度407℃的热焰区,没氧气,没光线,还有剧毒的硫化物,是生命的不毛之地。而后,却在烟囱旁抓到了螃蟹、海葵、蠕虫,外观最令陶春辉惊讶的是蠕虫,和一截白色塑料管别无二致。
虽然给它们起了大家熟知的名字,但这些热焰区生物却是不同的物质,它们的存在颠覆了人类对生命的固有理解:此前一直认为生物都要氧气才能活下去,但热焰区生物,赖以生存的却是硫化物,或者说它们靠吃硫活下来——一种对人类来说剧毒的物质。
古生物学家非常爱它们:在那里,环境几亿年都没变过,它们是否就是幸存的最古老活化石?
据都市快报 记者王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