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09日讯12月8日上午,望着成片的甘蔗地,衢江区大洲镇济源村的董坤凤眼眶有些湿润。要是哪天晚上突然起了霜冻,这31亩45万多根甘蔗,就眼睁睁地看着烂在地里了。“今年投资的8万多元眼看又要打水漂了,算上去年亏掉的21万,这两年的辛苦都白费了。”甘蔗丰收却愁卖,面对31亩出路未叵的甘蔗,63岁的董坤凤一筹莫展。
甜蜜甘蔗无人问津
在柯城区石室乡通往大洲镇的石安线上,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甘蔗地,已经熟透的甘蔗有一人多高,金黄色的一片,煞是好看。然而,这片甘蔗地的主人董坤凤却没有半点收获的喜悦,而是成天在为甘蔗的销售而发愁,“今年冷空气提前了40多天,甘蔗一遇冷就停止生长了。”
记者走进董坤凤的甘蔗地,高高的红甘蔗整齐排列,边上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10块—15块一捆”。这段时间,董坤凤每天都守候在甘蔗地里,眼巴巴地盼望客商上门。她告诉记者,这些甘蔗很甜的,就是卖相稍微差了点。
虽然价格低廉,但大部分甘蔗还立在地里无人问津。董坤凤也曾把收割下来的甘蔗装运到农贸市场上销售,然而却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她给记者算了笔账:一车装250捆甘蔗,运到农贸市场的运费是120元,雇工收割2元钱一捆,进农贸市场门卫费收37元,卸货要100元,此外还要交3元一捆的摊位费,光这些成本一捆甘蔗就要六块多钱。“刚开始卖10元一捆,可摆了两天都没卖掉几捆,最后降到五六块,可仍然一半都没卖掉。这么算下来,拉到农贸市场卖,得贴不少钱。”
无奈的董坤凤只能每天守在甘蔗地里,坐等顾客上门,“能卖几根算几根,尽量减少点损失。”而让她伤心的是,每天晚上都有人到地里来偷甘蔗,还专挑好的粗的,把甘蔗踩了一地。
几番艰辛血本无归
董坤凤是个闲不住的人,2008年冬,看到市场上的甘蔗价格达到30元一捆的高价,她拿出平生积蓄的5万多块钱,准备承包点地种植甘蔗。在交通便捷的石安线有着大面积连片的耕地,附近又有个大水库,在董坤凤看来,这里成了种植甘蔗的绝佳场所。
“这块地这么好,我想多种一些,多赚点钱。”董坤凤信心满满,一口气承包了31亩地,租金还没来得及付,购买甘蔗种的钱就已经花光了全部的积蓄。接下来,还有化肥、人工等成本,充满着创业激情的董坤凤没有顾虑太多,将自己的房子卖掉,补上资金空缺。
犁地种苗、浸种消毒、拔草施肥……除了雇佣了大量的劳力之外,董坤凤成天东奔西跑没少操心。由于缺乏种植经验,董坤凤经常碰上难题,然而她没有气馁,一点一点地琢磨。从年初忙到年尾,董坤凤不知道花了多少精力,可毕竟是初次种植,产出的甘蔗品质较差,加上没有畅通的销售渠道,董坤凤第一年遭遇了“寒冬”,21万元本钱都赔光了。
虽然教训惨痛,但好强的董坤凤仍然坚持她的梦想,并期盼着苦尽甜来。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今年迎接她的仍然是个“噩耗”。站立在寒风中守候着这片甘蔗地,董坤凤的身影显得有些孤单无助。记者了解到,董坤凤的老伴早已去世,有对儿女。这是她第一次投资做甘蔗生意,没想到却血本无归。望着大片的甘蔗地,老人泪眼婆娑,“不管什么价钱,希望能在落霜前多卖些掉,不然甘蔗怕要在田里发芽了。”
爱心网友积极行动
记者将董坤凤的遭遇发到衢州新闻网三衢论坛上,许多网友纷纷表示将去现场购买甘蔗帮助老人。一些爱心群还跟帖呼吁,组织志愿者帮助老人收割和销售甘蔗。
昨天上午记者采访时,发现有心急的爱心网友已经在行动了。“看到网站上新闻,我就赶过来买几根,甘蔗品质很好,老人真的很不容易。”家住巨化的徐大爷一大早特意赶到董坤凤的甘蔗地买了一捆甘蔗。一旁一位年轻网友给董坤凤递上了名片,表示想收购一百捆品质好点的甘蔗,“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帮帮这位老人。”(记者 洪燕辉 王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