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几天,彭氏木材经营部的经营主彭浩历一家都还沉浸在换车的喜悦中。
一周前,彭浩历把开了快六年的哈飞面包车换成了一款全新的现代御翔轿车,开着新车接送女儿上下学、载老婆去四季青打货、周末带女儿去市区吃肯德基、去超市采购。彭浩历说,“用车子就像过日子一样,五到六年就应该要上一个台阶。”
房子买了,车也换了,夫妻俩生意也都做得有声有色,彭浩历说,对于即将到来的“十二五”的新五年,这一家人仍有一些美好的愿景。
18年了从卖肉到卖木头
1992年,来自江西乐平的彭浩历只身一人来到杭州,兜里揣着100块钱,付完车费就所剩无几了。一开始帮别人卖猪肉,之后自立门户成为猪肉经营户,再后来自己开了彭氏木材经营部。1998年认识了来自江西玉山的许淑芬,二人成婚,育有一双儿女。
“我又称不上什么新杭州人,连杭州户口都不是,采访我干什么?”笔者一开始向彭浩历提出采访要求时被生性耿直的他生生拒绝,随着交谈的深入,他渐渐吐露了一家人对于杭州的感情。一年365天最起码350天呆在杭州,就连过年回老家的年货也都全部是从杭州买回去的,在杭州认识的人比在老家认识的多得多,杭州话流利得比家乡话还地道……彭浩历嘴上不说,心里已经承认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杭州人了。
在杭州生活了18年的彭浩历早已习惯了杭州的生活环境,7月上旬他为了木材货源的事情去了趟贵州,一到那边,牙龈就开始肿痛,在那边呆了几天,牙龈就肿了几天,一回杭州立马就好了,连药都没吃。
“现在是真离不开杭州了,孩子也真变成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了。”彭浩历若有所思地笑了笑,揽着女儿示意记者看家门口用毛笔写的大大的“家”字,“女儿写的,从出生就一直在杭州了,她哪儿管自己户口在哪里、这房子是租来的什么,她只知道自己的家就在这里,每年过年回老家她还不情愿呢。”
彭浩历一家现在住的是木材市场为经营户准备的出租房,去年,夫妻俩在丁桥买了一套70平米的小产权房,现在正寻思着找机会买一套大一点的商品房,“一来解决落户问题,二来子女长大了也方便住,以后也可以把老家的父母接过来,在身边放心些。早前不太敢想买房的事,现在想象地铁快建好了,可以买相比市中心地段房价较低的郊区地铁房,经济压力要小一点。”
希望贷款更容易
2007年,彭浩历转行开始做木材生意,提起这个转变,平日不苟言笑的他也冷不丁开起了玩笑,“转行很偶然,当时杭州大力发展城市建设,我们的菜市场因为建火车东站必须搬掉,碰巧有朋友问过我想不想做木材生意,我想了想就索性冒了个险。现在想想,如果当时不是处于这么一个节点,到现在估计我也还是个卖猪肉的。”
玩笑归玩笑,彭浩历对于杭州的创业环境很肯定,他认真地告诉记者,当时自己敢冒这个险,主要还是因为政府鼓励自主创业,有一定的扶持政策,再加上当时半山这边的这个木材市场也比较成熟,管理规范,同时还考虑到杭州未来旷日持久的城市建设对于木材的巨大需求。
三年干下来,生意越做越红火,需要的资金也越来越多了,半个月前他成功申领了一笔中小企业贷款。没有哪个生意人不希望自己的生意规模越做越大,在谈到对“十二五”的希冀时,彭浩历希望政府能够创造条件,帮助加强供货商与需求方之间的对接,同时,中小企业贷款能享受到更加优惠的政策。
女主人许淑芬在天阳明珠服饰城开了一家小的女装店,几万块钱租的小店面,虽然生意比不上隔壁的龙翔,但由于是统一的市场,客流量也还算比较集中。“其实就等于是在一个本身已经成形的市场里生存,老家就没有这么集中的市场了,风险也会更大。”
看着现在过得挺滋润的日子,彭浩历回想起自己三年前做决定的艰难,“现在想想,幸好当时撑住了。”当时,一家人还曾经考虑过回老家发展,甚至在老家把房子都选好了,最终还是决定留在杭州。
希望孩子能就近入学
彭浩历一家对杭州的满意始于杭州这座城市对于外来人口较高的包容度,但是孩子上学的事情是彭浩历心里一个始终解不开的疙瘩。
彭浩历疼女儿在市场里是出了名的,经常在女儿放学写完作业后陪着玩,军旗、象棋、羽毛球,只要女儿想玩的一定奉陪,就连不会玩的毽子也要跟着女儿学,为了生意偶尔出差在外地最惦记的也是孩子。
但就因为户口问题一直没解决,女儿只能在以进城务工子女为主要入学对象的天成黎明小学念书,“学校在笕桥,每天从半山这边过去接送放学都要跑五六十公里,按一公里6毛钱的油耗算,一年下来光这一项开支就不少了,但重点倒不在这开支,关键是孩子受罪,早上六点多一点就得起床,她又没有在车上补眠的习惯。我要是不在家,还得老婆接送女儿,她又不会开车,只能坐公交,得两趟才能到,孩子起床就得更早了。”彭浩历言语间尽是对孩子的疼惜,他迫切地希望“十二五”期间,政府能够真正落实“就近入学”。
除了女儿,夫妻俩在老家还有个6岁的儿子,夫妻俩对于儿子在哪儿长大存在一些分歧。女主人更希望把儿子接来杭州生活,男主人则坚持要把儿子放在老家由两位老人养着。许淑芬告诉记者,儿子叫彭志航,小名取了个谐音叫杭杭,就是为了时刻提醒他自己的父母和姐姐都在杭州,要记挂着杭州,但儿子由于常年生活在老家,对杭州似乎没有什么感情,寒暑假来杭州对父母也生疏得很。
“不接过来,看着儿子跟我们一点都不亲,总吵着要回家(老家),我眼泪都要出来了,就想把儿子也接来杭州生活,又不是养不起。”许淑芬硬生生把眼泪收了回去。男主人也有自己坚持不把孩子接来的理由,“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在自己身边长大,但是没有好的入学环境,还不如留在老家,不然到时候搞得和女儿一样辛苦。如果户口一直解决不了,女儿到时候念高中还得回原籍,女儿不愿意回去,愿意的话,我宁愿女儿也在老家长大。”
Q&A
为什么选择定居杭州?
彭浩历:一开始来杭州是因为朋友介绍,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杭州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杭州也是个很包容的城市,而且是在杭州讨的老婆,生的孩子,基本生活重心都在这边,离不开杭州了。
许淑芬:最早就是来打工,定居嘛,嫁鸡随鸡。
未来五年有什么详细计划?
彭浩历:详细计划谈不上,一个是社保要赶紧去续上,一个是女儿读书的事情,马上就要上中学了,不希望再像上小学时一样倒腾,最好女儿可以和本地的孩子一样可以就近入学。明年把丁桥的房子装修一下住进去,孩子上学近一点。还有一个就是争取多赚点钱换套普通商品房,现在的小产权房不能解决户口的问题。
许淑芬:日子就这样过,计划是没有,就想多赚点钱,房贷还还清。服装店那边,希望生意可以更好些。
您怎么理解和谐发展?
彭浩历:政府要加快诚信制度的建设,这是投资创业环境非常重要的一个保障。一座大厦的建成既需要工人,也需要建筑材料,政府对工人这块非常重视,但是对材料供应商还不够重视,每到年底都会出现收款难的情况,都是因为一些工地的负责人信用差。诚信制度建设好了,也就自然和谐了。
许淑芬:生意稳定了,家庭稳定了,就和谐了。生意要是做得不好的话,在杭州也就呆不牢了。
“十二五”杭州要“富民强市”
“十二五”方向
黄坤明:
富民强市、社会和谐是杭州发展的目标追求,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富民”,不仅要让全市人民物质生活更富足,还要让全市人民精神生活更充实,让全市人民过上更加殷实的生活;“强市”,不仅要提高城市经济硬实力,更要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我们要始终坚持富民为本、强市为基、和谐为要,把富民强市、社会和谐统一于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力争科学发展水平居全国全省前列,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城乡区域更加协调,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政治更加清明,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大力开拓国内市场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鼓励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本地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国内市场,支持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健全营销网络、创新营销方式、参与各种展会,积极吸引外地居民、国内游客来杭消费。
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把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加快推进城市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
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城乡居民消费预期。
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
推广信用消费,适当降低消费信贷门槛,推动消费信贷由住房、汽车等重点领域向旅游、教育、家庭耐用品等领域延伸。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
引导投资更多地投向“三副六组团”和五县(市)。
把扩大投资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优化政府投资方向,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防范投资风险。
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
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新跨越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等领域,不断提高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
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支持民营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引导民间投融资行为规范发展。
鼓励民营企业实施股权招商,走“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发展路子。大力吸引和集聚民营企业总部,打造全国民营企业总部中心。
据每日商报 见习记者 周文娟 记者 张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