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4日讯现在被称之为“桃花岛公园”的这片土地,很难想象前身就是“臭”名昭著的杨府山垃圾填埋场。而绿草茵茵的这座山头,其实是名副其实的“垃圾山”。
从“垃圾场”到“公园”的华丽转变,工程浩大,掐指算来今年已经是第3个年头。12月20日,桃花岛公园一期生态修复工程将要收尾,接下来的二期景观规划工程即将上马。
异味不再,
已有草坪初长成
桃花岛公园一期工程全称为“杨府山垃圾填埋场终场处置和生态恢复工程”。听起来拗口,实际上就是指用生态的方式,处置已经使用完毕的杨府山垃圾填埋场。
梅林水已经在这里快工作2年了。作为工程的现场监理,他目睹了这座温州人民用了近10年的垃圾山,从恶污遍地到今日草色初萌的全过程。
空气中没有令人不悦的味道,山坡上绿化养护工人正在撒播草籽。带着我们上坡时,梅林水时不时回头到处看看,掩不住脸上笑意盈盈。
回忆起刚来的情景,梅林水说:“臭的哟……门和窗户一天没开的时候,还会有恶臭透进来。”
“那时从工地这一头走到那一头,背上密密麻麻一层苍蝇,一巴掌下去至少能打死十几只。”他随意地指了指一块坡地,“那时满坡儿的小鸟,都是来吃苍蝇的。”
现在放眼望去,一部分先播的草籽已经长好了,草色青青。踏在软软的黄土上,谁知咫尺之下,就是传说中令人闻之色变的垃圾填埋场。
封场治理,
让垃圾回归自然
杨府山垃圾填埋场从1994年开始投用,占地180亩,填埋垃圾约180万立方米。由于是采用简易堆放方式填埋垃圾,对该区域土壤、大气和瓯江水域造成了极大的污染。2004年垃圾场开始逐步封场停用,但随着温州城市框架拉大,使得原本属于城郊的填埋场已处于城市的中心商业区,成为城市中严重的污染源。
“搬家”还是就地处置?经过前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考察论证,一系列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化害为利的成功经验,带给专家组很大信心,最终在2007年,方案敲定为“就地封场,生态修复”,总投资约1.12亿元。简单而言,就是把垃圾山“打包、封装”,像把货物装在一个密封罐中那样,使裸露的垃圾山装入一个封闭空间,再进行生态处理。
据介绍,对垃圾山的生态修复阶段,着重点在于渗沥液和沼气的治理,就是污水和废气的治理。
山体压实塑形后,工程沿垃圾山周围深打桩,阻断污水废气在地面以下和地表扩散,同时从底部对污水进行收集;垃圾山表面覆以包括土工膜在内的四层薄膜,稳固山体,隔绝废气与外界的直接接触,山体内部安置35个“导气井”,用于收集垃圾堆反应产生的废气。
收集好的大部分污水进行预处理后,回灌山体,使之作为催化剂促进内部垃圾“消化”。通过导气管网收集好的沼气将集中无害化燃烧分解。
据透露,更进一步的沼气净化工程已经启动,这项工程完成后,垃圾反应产生的“废气”有望成为家用液化气,进入千家万户,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转型过半,
桃花岛“劫”后盼重生
包裹好的“垃圾山”上覆了厚度一米的土壤,有了前车之鉴,这部分“新”生态配备了完整的雨污分流等环保设施。一期修复结束后的最初两年里,这里的生态系统会很脆弱,只做栽种草坪、观赏植被等简易绿化。待垃圾堆反应趋弱,山体稳定后,再进行乔、灌、花、草等层次、色彩的种植设计,进一步美化山体,使之成为城市一景。
市市政园林局相关负责人提醒,公园西广场的部分,计划于明年6月底之前完成施工,向公众开放。但山体部分仍在生态恢复期,山上尤其导气井出口附近需严禁烟火,内部垃圾“消化”过程中也不排除有部分山体表面会产生塌陷等意外状况,所以未到开放时机,市民、行人尽量不要进入。
克服了一期生态修复工程中的重重难关,二期工程将筛选合适植物种类并对不同植物种类进行组合,以达到最佳的生态效果,同时还要实施长期的护理及灌溉计划才能保证植物在填埋场上成功生长。
如何通过最经济的途径,让这片场地恢复和延续其自然过程,路还只走了一半,二期工程面对的问题仍需各方努力去解决。
垃圾填埋场的存在,让人们几乎遗忘了“桃花岛”这个美丽的名字。不过,待二期景观规划实施完成,这里被冠以“桃花岛”之名成为城市的历史记忆后,失落的桃花岛将迎来她的蜕变重生。
据温州日报 陈里雅 王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