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才大战”早已打响,并从单一的“价格战”、“政策战”逐步演变为综合性的“环境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才引领产业,人才引领发展,今天的人才稀缺,就是明天的发展滞后。
那么,温州的现状究竟如何?面对城市之间激烈的人才竞争,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储备人才?今起,温州都市报联合市委组织部人才办推出“温州人才工作调查报告”系列报道,期盼引起全社会更加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建设人才强市的良好社会氛围。
浙江在线12月20日讯有人说,一部《三国演义》说透了,其实就是一场各显神通的人才争夺战。所谓得人心者得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
现代社会,人才同样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曾几何时,温州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人才蜂拥而至,共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如今,温州却面临着人才引进难的困惑,昔日的魅力不再依旧,再创辉煌的呼声日涨。
许多人开始静心思考:温州该如何破解人才引进难问题?
广招贤士,问的人多来的少
提起人才引进难,市儿童医院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今年4月正式挂牌成立以来,市儿童医院计划引进10名儿科主任医师,以及医学硕士和医学博士各10名,但至今一个也没有引进来。
市儿童医院拥有温州目前单体最大的住院楼,该院在保留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原有的儿科基础上,合并市二医、市三医、市中医院的儿科,接收这些医院的全部住院患儿。
由于人手紧缺,该院在筹建之初就向全国发布“招贤令”,但咨询者很多,有意者寥寥。其间,省内一家医院的儿科主任医师曾有意应聘,因当时温州房价居高不下,人才住房解决较为困难,这名医师只好另谋高就。
为保证医疗水平,该院从三家市级医院选调了一批儿科医护人员,还返聘了一批优秀的退休儿科医生。市儿童医院副院长苏卫东说,目前,医院缺的不是临床医生,而是学科带头人。之所以要引进这些人才,目的是提升医院的科研教学水平,促进医院往更高的平台发展。
市儿童医院难以吸引人才并非个案。市厂长经理人才公司透露,今年以来举办的各种类型招聘会,参加应聘人数均比前几年少1/3左右。
市委组织部人才办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温州人才总量为84.33万人,每万人拥有的人才数为1044人,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2.08%;温州90%的民企,每万名劳动者中研发人员仅40.7名,科技人才总量明显不足。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之一。不可否认,近年来温州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引进了一批企业高层次人才。但这组枯燥的数据表明一个事实:温州的人才队伍与经济总量很不相称,人才拥有量与宁波、绍兴、嘉兴远不能相比。
一边是对高层次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一边是高层次人才不愿接过抛来的“绣球”。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温州人感到很困惑。
四顾茅庐,人才需阳光普照
温州医学院院长瞿佳“四顾茅庐”引进“长江学者”,这段引才佳话近年来被人们津津乐道。
遗憾的是,这名温州唯一一位特聘“长江学者”李校堃,他的25名科研团队(包括15名博士和5名硕士)成员,至今均租住在温州医学院大学生公寓六七十平方米的房子里。在世俗眼里,他们过着并非“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尽管如此,这支团队仍在温州潜心钻研,誓言“在温州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做出一个几十亿甚至百亿、在国内叫得响的生物医药产业群。”
去年,他们与温州民营资本合作投资3000万元,组建格鲁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针对糖尿病溃疡以及大面积创伤的国家一类新药,如今正积极筹备产业化实施和推广工作。
6个月前,李校堃的团队从广州引进一名医学女硕士。当时,她为孩子入学的问题颇费周折,最后一位市领导出面才得到解决。她坦言,之所以放弃广州的安逸生活来到温州,完全是冲着李校堃以及团队的科研目标。
“靠个人感召力引进人才,而不是靠政策环境吸引人才,算得上是温州的一个特色,但肯定是难以持久的。”格鲁斯特公司常务副总胡建顺说,温州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还需要政府投资建设诸如药物安全评估中心等平台,形成一个适合人才发展的科研环境,这样才能吸引大批高端药物研发人才。
胡建顺认为,人才需要解决的住房、待遇、子女教育以及家属工作调动等,目前在温州都处于劣势状态。政府在引进人才时,没能较系统地进行整体制度设计,有些政策兑现不及时甚至没兑现,政策相互交叉甚至矛盾等现象时有发生。所以问题仍然存在,就像明镜高悬,但没有阳光普照。
考察三地,寻找差距找对策
今年10月,市委组织部人才办组织人员赴杭州、嘉兴、绍兴考察人才工作。这些城市出台的高层次人才激励政策,以及投入的人才专项工作资金,令考察人员感到非常“眼红”。
2010年,杭州投入1.6亿元用于培养、引进和激励各类人才。对于外来创业领军人才,该市以“一事一议”的方式确定引进政策,最高给予总额不超过300万元的安家费补助。
相比之下,2010年温州市本级人才专项工作资金仅为2787万元。据市委组织部人才办一项调查显示,2009年温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外来人才,在温州市区无房的比例高达92.1%。
嘉兴突出“筑巢引凤”的人才引育工作思路,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创新团队,最高一次性给予15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一年后企业运作达到有关指标体系,再给予150万元创业奖励资金。
绍兴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所带项目技术及科研成果,分别给予50万元到500万元不等的创新创业启动资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市为引进1名海外高级人才,投资数亿元专门创建研发平台和厂房免费供他使用,并承诺“需要什么,政府就提供什么。”此外,每引进1名海外高级人才,政府还对用人单位、中介机构和个人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和5万元奖励。
考察归来后,市委组织部人才办按照“既要引进基础人才,打造人才基础;又要以高等院校为平台,引进高端人才”的要求,制定了一份《人才工作创新争优行动计划》。计划明年将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增加5万人以上,全市可供安排的人才专项住房达8万平方米以上。此外,通过实施“温州580海外精英引进计划”,争取用5年时间引进8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组织150到200家企业分赴东北等地,引进一批高技能人才和名校大学毕业生等。
“土壤”贫瘠,问题究竟出在哪
浙江富马仪表有限公司是一家从农村祠堂里冒出的高科技企业,其产品主要用于油田和天然气开采领域。前几年,企业从祠堂搬到开发区后,30多名外来技术人才至今仍租住在附近农房。
董事长张立弟说,只要给一些土地和政策就可以解决这个大难题。当初,有关部门曾答应予以考虑,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仍没有下文,让人很不安心。
今年8月,温州出台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其中提出妥善解决家属就业、安排子女就学、切实解决住房问题等8项服务保障。一些企业主表示,如果企业真正需要引进人才,肯定会千方百计满足人才的住房、待遇等需求,但需要有关部门真正在政策、服务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政策虽好,关键要落到实处。
目前,温州一些中小企业急需引进的是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但温州为什么难以引进人才?许多人把问题都归咎于“房价太高”,其实不然。“富马”的不安,从一个侧面说明,温州在吸引人才方面尚存在着一些房价之外的“樊篱”。
如果说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种子”,那么,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就是其“土壤”。近年来,温州之所以出现人才引进难现象,其根源就是因为缺乏吸引人才入驻的“土壤”。
市委党校副教授任晓说,假定人才总数不变,他选择哪个地方,取决于他需要什么,比如住房、薪酬、子女教育环境等。城市之间的人才竞争与地方政府的级别、财力有关系,还有后天难以改变的文化积淀等因素,开展恶性竞争不是长久之计,关键在于要打造一个良好的公共平台。
任晓认为,一座城市不是给出一个价,人才就会被吸引过来的。越是高层次人才,越看重事业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只要从根本上营造一个适合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人才自然会慕名而来。
据温州都市报 记者 叶锡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