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1日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琐琐碎碎的民生问题,却最直接、最真实地反映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好与坏。如果真能乘上“时光机”让时光倒流,将不难看出5年来嘉兴民生发生的巨变:
2006年,通往沪杭的高速公路拓宽工程完成,嘉兴与沪杭间“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嘉善大道、海宁大道、嘉湖公路、新07省道等干线公路也相继建成,形成了市本级至各县(市)的“半小时交通圈”;
2007年,嘉兴中心城市建设开始大变样。运河新区开发力度加大,湖滨区块等老区开始改造,这些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市新居民事务局正式挂牌,来嘉兴的务工者开始享受“同城待遇”;
还在这一年,嘉兴在全国第一个率先制定实施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把城乡居民全部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对70周岁以上的无保障老人,政府开始为他们发放养老基本生活补助金;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2008年,政府加大力度,积极推进以创业促就业,新增城镇就业人口6.1万人,2.8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2009年,嘉兴初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失业保险制度;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21.1万平方米,新增廉租房保障家庭508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开始享受廉租住房“应保尽保”……
不管是老嘉兴人,还是新嘉兴人,他们肯定会因为生活的变化而发出“越来越精彩”的感慨。因为在嘉兴市“十一五”规划的21项指标中,8项跟经济有关,其他13项关注的是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等民生问题。而正是这些民生规划和投入,让嘉兴居民的生活搭上了“与时俱进”的快车。
民生样本
湿地治水
改变水乡缺水窘境
趁着昨天上午晴朗的阳光,南湖区大桥镇蜡烛厂老板吴雪春一会儿就洗完了儿子换下的衣服。用着“哗哗”的自来水,吴雪春觉得,“水质好了,水压也足,用着就惬意。”
“我小时候,经常挑河水喝。后来虽然用上了城里来的自来水,但水质却越来越差。”吴雪春说,“外地来的朋友喝水,会说水里有股药水味,洗浴后还说皮肤发痒。”
两三年前,嘉兴市开始湿地工程建设。“从今年起,可以感觉到嘉兴水质已经明显改善。”吴雪春说,“洁净的自来水给家里的生活带来了新变化,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不再是‘摆设’,洗澡也方便多了。”
吴雪春的感受,正是源于嘉兴“十一五”民生工程建设。
“水质的问题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自然条件的原因。”嘉兴市水利局副局长陆佳荣说,“嘉兴的水质不尽如人意,与嘉兴区域面积小、本身缺水有关。还与上游带给嘉兴的污染有关,因为嘉兴75%的水是过境水。”
对于怎么治理好水环境的问题,政府邀请专家费了不少脑筋。经过论证,2007年4月启动石臼漾水厂水源生态湿地治理工程。
2009年12月,石臼漾水厂水源生态湿地工程全面建成,工程中投入运行的设施和生态链,在改善水质中显现了威力。从这里流出的水,等级提高了一个档次,嘉兴治水的模式还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晚饭后来这里散散步,在芦苇荡边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看看觅食的白鹭,石臼漾生态湿地公园成了周围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场所。
除了石臼漾,市本级另一个水源地——贯泾港这个更大的湿地治水工程也正在抓紧实施,目前已进入施工建设阶段。陆佳荣说,从“十一五”政府对水源地保护的投入来看,嘉兴不仅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治水道路,而且有力地扭转了水乡嘉兴缺水的窘境。
据陆佳荣介绍,接下来,通过人工湿地建设改善水质和保障水源的治水模式,将进一步推广到各县(市),“像海宁,已经开始着手实施了。”
老旧小区改造
一解多年“水盆”之苦
南湖区新嘉街道北京路社区的嘉丝联宿舍北临东升东路,西靠建国北路,南面与东面分别是嘉禾·北京城。用手指着小区大门前1.3米高的路基,在这里居住了20多年的瞿玉英把以前的嘉丝联宿舍比喻成一个“水盆”。
“只要周围有水,都会往这里灌。”瞿玉英说,除了自己开在小区大门口的小杂货店被水淹,自己更担心一楼的家里出现问题。“外边积水,家里的抽水马桶就会咕嘟咕嘟地往外冒污水,那滋味,实在是难受。”瞿玉英说。
嘉丝联宿舍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末,小区共居住了156户人家。由于道路改造和周围小区的相继建成,嘉丝联宿舍变成了一个四周高中间低的“水盆”。一到大雨天,这里的居民只有趟水进出。
“现在好了,下再大的雨,这里也不再受‘水盆’之困。”65岁的瞿玉英说,“这全部得益于政府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据了解,从2007年开始,市区旧区老居改造工程,年年被列为嘉兴市的实事工程。
2007年5月,嘉兴市区确定了建筑质量差、卫生设施缺、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不配套和群众反映强烈的18个成片地块和12个零星地块作为“1812”旧区老居改造对象,计划用3年时间,分别对这些地块实施拆迁改造、拆迁整治或拆迁还绿。
后来几年,旧区老居改造工程不断扩面,南湖湖滨区块也被列入其中。例如今年,被列为市区第二大民生工程的开放式老住宅小区整治改造工程的目标是,对市区尚需进行改造整治的222个老住宅小区分期分批实施改造,今年计划完成改造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据介绍,市区旧区老居改造工程项目共涉及动迁住户2338户、企事业单位70家,拆迁房屋面积约20万平方米,所辖1个区、4个街道、10多个社区,动迁总人口约0.94万人。
政策点睛
公共财政“民生取向”
一年比一年给力
无论是涉及千家万户的饮用水提质保障这样的“大工程”,还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帮百姓疏通下水道这样的生活小事,都是在实实在在地增加市民的幸福感,而实施这些工程的内在动力则是嘉兴财政投入的“民生取向”。
“十一五”期间召开的市委六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就明确提出: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全面落实富民、惠民的各项举措,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推动公共资源向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领域倾斜,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十一五”,嘉兴每年都要至少排定10项工程作为当年度的民生工程。像今年的民生工程就有11项,包括保障性住房建设、开放式老住宅小区整治改造、贯泾港水源生态湿地建设、推进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等。
而在民生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财政资金优先支持,并创新民生工程项目资金财政监管模式,实行全过程跟踪评审。据市财政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市地方性一半预算安排民生支出为58.5亿元,新增财力2/3以上用于民生。2006年至2009年间,全市民生支出的平均增幅为23.01%。今年1到11月,全市地方性一般预算安排民生支出就已达117.96亿元。
政府在民生上的大力投入,改变了嘉兴的市政环境,还改变了投资的“软环境”。更多的企业,更多的外地客更乐于在这个开放、包容的城市里生活。在双重因素的影响下,嘉兴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让老百姓和企业都收获了“真金白银”,日子越过越殷实。
据了解,正因如此,嘉兴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也稳步提高。2007年,嘉兴财政总收入209.4亿元。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全市财政总收入从200亿元大关跨过300亿元“栏杆”。今年1至11月,全市就完成财政总收入315.81亿元,同比增长19.2%,突破300亿元大关;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67.30亿元,同比增长25.9%,占财政总收入的53%,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支出164.39亿元,同比增长27.8%。
专家原声
让普通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徐连林:嘉兴市委党校教务处处长、副教授
从嘉兴“十一五”的发展现状来看,嘉兴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嘉兴对民生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力度,新增财力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比重也是逐年加大力度。在逐年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的同时,嘉兴十分注重制度建设,这一块可以称为嘉兴在这方面努力的亮点。民生问题涉及社会基层和广大老百姓的根本利益,而制度建设则是整个社会能够保障民生命题顺利发展的一个基础。在嘉兴,这两者能够通过一个平台,得以协调发展,相辅相成。
对于嘉兴来说,保障和改善民生还特别注重城乡统筹协调,通过多年的努力,逐步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结构,全力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2008年,《嘉兴市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按照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的要求,全面开展以土地使用制度、统筹城乡就业、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居住证制度、涉农工作管理体制、村镇建设管理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规划管理体制等“十改联动”为主要内容的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而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效果来看,嘉兴这几年取得的实际成效非常明显,百姓对政府的满意度逐年提高。嘉兴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推动公共资源向民生工程倾斜,让普通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据南湖晚报 记者 周琦 张超柱 漫画 张利昌